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長新冠自救手冊

長新冠自救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06294
牛津長新冠門診醫療團隊
俞智敏
大塊文化
2022年12月02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206294
  • 叢書系列:CAR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CARE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風濕/免疫/過敏











      ◆全球第一本長新冠(Long COVID)專業醫療自救手冊

      ◆牛津長新冠特別門診醫師群共同撰寫,提供第一手正確醫療資訊

      ◆國內專科醫師權威審訂,中、西醫、小兒專科醫師專文推薦,提供台灣長新冠醫病現況、癒後自助。

      ◆後疫情時代家家必備的養生指南

      ◆各類症狀編目清楚,資訊清晰,方便讀者查證對照



      「長新冠是一段嚇人且孤獨的旅程;從沒想過會同時頭痛、頭暈、失眠又焦

      慮;長新冠就像是一種詛咒,身體和大腦都不對勁;疲勞根本不足以形容我的感覺……」



      以上都是長新冠的公認併發症,千萬別不以為意,本書國、內外專業醫師群提供各類症狀的參照良方。



      與「長新冠」共存的時代來了!

      疫後家家必備的長新冠居家照護指南!



      許多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即使痊癒,檢測為陰性,仍然出現新冠症狀,疲倦、乏力、眼乾和咳嗽等,嚴重的甚至有腦霧,無法徹底康復,困擾無數曾染疫人士。



      根據英國數據顯示,有超過100萬人受長冠症狀所苦,當中40萬人相關症狀出現超過一年,全球受影響人數無法預計。至今醫療單位仍沒有一套可提供大眾的清晰指引,而且坊間還有許多錯誤的訊息。



      本書為牛津第一家專門治療長冠症狀病患的專科診所(Oxford Long Covid Clinic),集結各領域專家醫師共同撰寫,針對疫後病患面臨身體各層面不適,透過書中不同的真實個案,幫助短程或長期面對長新冠症狀的病患,立即應對自身與外界資訊的混亂。書中聚焦簡單的自我管理、並持續改善症狀,相信能為置身於長新冠症狀的患者,提供參照與解方。書中 每一個章節審視不同的問題和症狀,藉此提供易於理解和可遵循的指導,包括呼吸困難、心理因素、腦霧、疲勞、失眠、運動和回到工作崗位等。



    審訂推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 姜冠宇醫師



    專文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王志堯院長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沈邑穎醫師

      ▲胸腔內科 周百謙主任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 林謂文主任

      ▲臺大醫院感染科 盛望徽教授

      ▲柚子小兒科診所 陳木榮院長(柚子醫師)

      ▲康澤復健體系 陳冠諴總院長

      (按姓氏筆畫序)



    專業推薦



      ▲北醫�臺大復健醫院部 林昀毅醫師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黃瑽寧醫師



    ?


     





    審定推薦序

    ▲放下成見,投石問路,共同建立長新冠與後遺症的衛教典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 姜冠宇醫師

    ?

    專文推薦

    ▲從身心面追蹤兒童長新冠症狀,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與治療方向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王志堯院長

    ?

    中醫身心共治——面對長新冠

    《經絡解密》系列作者 沈邑穎醫師

    ?

    疫後身體照護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胸腔內科周百謙醫師

    ?

    理解與長新冠共存的課題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林謂文醫師

    ?

    ▲「長新冠」你知道多少?

    台大醫院 感染科教授 盛望徽

    ?

    ▲新冠肺炎可怕的不是高死亡率,還要小心康復後的後遺症!

    康澤復健體系總院長 陳冠誠

    ?

    理解長新冠,才是戰勝病毒良方

    柚子小兒科診所? 陳木榮院長

    ?

    序言

    第一章

    什麼是長新冠?

    艾蜜麗.弗雷澤(Emily Fraser)與海倫.戴維斯(Helen Davies)

    ?

    第二章

    疲勞管理

    瑞秋.羅傑斯(Rachael Rogers)

    ?

    第三章

    呼吸困難管理

    艾瑪.塔克(Emma Tucker)

    ?

    第四章

    睡眠與長新冠

    克里斯.滕博爾(Chris Turnbull)、艾蜜麗.弗雷澤、瑞秋.羅傑斯及海倫.戴維斯

    ?

    第五章

    恢復體能活動

    蘇雷曼.拉提夫(Suleman Latif)、茱莉亞.牛頓(Julia Newton)與克里斯.史皮爾斯(Chris Speers)

    ?

    第六章

    心理層面的考量

    丹尼爾.札爾(Daniel Zahl)

    ?

    第七章

    嗅覺喪失管理

    克莉絲汀.凱利(Christine Kelly)

    ?

    第八章

    其他長新冠症狀

    安東.皮克、艾蜜莉.傑伊、麗莎.布洛斯(Lisa Burrows)、安德魯.路易斯(Andrew Lewis)與羅漢.維耶蘇倫德拉(Rohan Wijesurendra)

    ?

    第九章

    重返職場

    露絲.泰爾曼(Ruth Tyerman)、瑞秋.羅傑斯與安迪.泰爾曼(Andy Tyerman)

    ?

    附錄一:

    在重返職場之前先檢視你的工作

    露絲.泰爾曼、瑞秋.羅傑斯與安迪.泰爾曼

    ?

    附錄二:

    重返職場計畫

    露絲.泰爾曼、瑞秋.羅傑斯與安迪.泰爾曼

    ?

    附錄三:

    進一步檢查

    艾蜜麗.弗雷澤與海倫.戴維斯

    ?

    參考資料及相關資源

    關於作者

    致謝

    ?





    推薦序



    放下成見,投石問路,共同建立長新冠與後遺症的衛教典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 姜冠宇醫師 ?




      長新冠,或者是確診後發生還沒有到達長新冠標準的後遺症,其實症狀非常多元,機制也分成幾派學說,書中都有全面提及,還有評估及應對方式,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才能協助這些病人得到適當的支持、渡過長新冠對生活的影響,不會求助錯誤方式,而適得其反。



      長新冠在台灣目前仍有一些不熟悉此議題的專家或長官帶有成見,否認長新冠的存在,我曾現場聽到具有社會上權威的老師講過這句話:「我覺得『長新冠』是人類自己發明出來的名詞,其實都是心理問題。」但是事實則不然,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對於確實有病症而需要調適生活的病人很不利。



      首先要知道,長新冠並不是心理因素,它是病理因素,並且就是因為症狀多元,這要是當成「全人醫療」來關心的議題。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百年大病出現以來,受影響的族群非常之多,不只是醫療問題、也是公衛問題、還更是經濟問題。然而新興疾病,沒有人是專家,我們都在投石問路,所以即便是過往訓練成熟的醫師,對這疾病衍生的各種問題,仍要非常的謙虛,病毒不會問你是不是權威或是握有話語權的人,而只有願意發現問題和正確的治療方式,才能協助病人,解決整個社會的問題。



      就像疫情爆發而醫療降載時,我們不分專科醫師,都需要投入新冠病人的專責病房照護,需要共同學習來提升病人照護品質,同樣的,所有的臨床醫師都要對長新冠有所意識、有所熟悉、放下相關知識不足所導致的偏見,避免第一時間否定病人的感受,而這本書,不只是望文生義上的給予病人自救指引,也是可以給各個臨床醫師衛教的方向。



      我曾經有在網路社群分享過有一個在新冠追蹤門診的案例,一名確診後的國中女生,她急性期當下沒有症狀,但是在後來事隔一個月後,她被她自己嚇到了,在於她睡眠遭到干擾,每天只睡兩小時就驚醒,而且無法睡回籠覺,體力不如以往,亦無法專心,在學校班級上等於完全無法保持以前的學習能力,功課自然就退步,所幸這衝擊是沒有讓她有自殺意念,只要適當追蹤並鼓勵休息,她兩個月後就逐漸恢復了。



      同樣的情況,在我認識染疫的年輕住院醫師,會照顧病人照顧到一半,渾然失神忘記自己在這時間空間做什麼;也有認識的長輩在飯局上吃了三小時,卻整桌全都記不起出席者的名字,連我的姓氏、職業是做什麼都記不住。這並不是只有染疫,亦有些少數民眾在接種疫苗,後來也有類似長新冠的症狀,莫名睡眠時間縮減、體力下降和莫名不特定關節疼痛,就出現在我門診,不只一兩例。這些病人都至少需要適當的衛教,減少生活中的負擔以渡過復原期。



      嚴重的後遺症案例,則有不曾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長輩出院後發生反覆肺炎、且聽診有喘鳴音,疑似是確診後幾個月內發生新確診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我手上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案例。更有病患,獨居老人,疑似急性期痊癒出院後肺功能下降,氧氣支持不夠且無人協助下,被社工發現在家中死亡。



      這些有困擾的病人,不論在美國或在台灣,都是四處在各門診往返求治,美國基層各診所因此成立很多長新冠復健機構,甚至在2022年10月,美國退伍軍人部門就出版長新冠衛生系統指南,在2022上半年日本也出版長新冠的報告,指出「疲勞」為首要共通症狀,日本政府也將長新冠的診斷視為職災。而同時,美國醫學期刊JAMA有一篇綜合回顧38篇文獻整理出非常具有意義的量化發現,就是長新冠患者會在新陳代謝、心肺運動能力上像是老了15歲,測量最大耗氧值時,下降1.5代謝當量,而且會有『運動後不適(PEM)』的問題,這不可逆的期間是需要一段時間休息的,千萬不可以勉強自己,換來更多的挫折與病況惡化。(註)



      在台灣,從 2021 年台北市萬華區疫情爆發後,台北市建立長新冠門診、然後整合為新冠追蹤門診推行到全台灣,新冠追蹤門診都會做一些初步評估,並且依據症狀分留給適當的專家。在門診所見,除了不少老年病患都有呼吸道的後遺症,也有慢性疾病控制變差的問題。台灣長新冠確診統計偏少,也許是Omicron重症致病力降低和疫苗覆蓋率相對較高所帶來好的現象,但是有時看我們比較高的死亡數,我們死亡是採從寬認定,確診在60天之內死亡都納入統計,像我前述提到的病人就是受到潛在後遺症影響,所以整體有時要小心低估,是不是有人症狀不適但是沒有表達、或是沒有依循正確管道求助,這些人可能最後沒有正確調適自己來尋求適當休息,就像有些長輩明明有退化性關節炎,還迷信說爬山會治癒病情,結果當然更糟糕。



      不過也慶幸長新冠的出現,過往對於其他病毒(HIV、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的感染造成的病毒後遺症,以至於有一些長期免疫力下降、所謂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我們今天也更能成熟地評估這些過往研究不夠的病人、了解他們的症狀不適,協助他們克服生活的困難,這是好事。



      這本書是由英國牛津系統「長新冠門診」團隊召集的各專科領域專家彙集經驗整理的書籍,大塊出版社交給我審定,這是我至高的榮幸。英國專家的研究態度,有時讓我們東方社會認為無病伸吟、擾亂民心,但這就是科學上願意正視問題,沒在粉飾太平。



      這本書的誕生,也代表疫情進入下一個階段。疫情再怎麼高峰,當下感染症狀其實應該都會比上一波對年輕人的影響更少,但是接著都是慢性後遺症的影響,造成一些勞動力與社會潛在產值的損失,對高齡社會的照護品質亦是衝擊,專家作者群正視這些問題,他們建立方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給予大家有在迷航中查詢有實證依據的指引查詢,這才是真正的安定民心。這本書要到台灣來,不只是這些專家的知識,而是他們的態度,才是值得我們學習。



    從身心面追蹤兒童長新冠症狀 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與治療方向

    英國牛津大學生化免疫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王志堯院長




      2020年在人類的歷史記錄一定會留下特別且專屬的篇章。不只是因疫情造成大量病患死亡及恐慌,各國交通阻隔,封城與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更重要的是人類才驚覺我們對世間最簡單的生物體、病毒竟是茫然無知。即使我們可以在疫情爆發後一個月內解出它的基因體組成,不到三個月內發展出新式的RNA或腺病毒載體的疫苗,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球可以施打。

    ?? ?

      我們對於它的起源、變異株感染的器官系統、免疫反應都仍在摸索,尋求解答。更特別的是,我們從未看到也從未報導研究過,在一種病毒感染過後有如此多人那麼高的比例(三至五成)都有持續性病毒感染過後的後遺症,像是疲倦、運動後喘促、肌肉關節疼痛及難以集中注意力(腦霧),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症狀(後新冠症候群),甚至會超越3個月(長新冠)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設想如果大人都會有這些後新冠和長新冠的後遺症,那麼不會說話、無法適當表達身體感受、甚至情緒,卻得到後新冠和長新冠的孩子,其家人及老師如何知道他們有後或長新冠的症狀呢?這便需要專門的醫護團隊作整合型的診療及日常照護了。

    ?

      在2022年5月Omicron新冠疫情突破了社區感染的防線,不只每天有萬人確診的病例,也有近2成的病例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幼兒,他們與大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未曾接觸或未打過任何一劑的疫苗,雖然重症的比例不高,但根據國外的報導,有近3成未施打過疫苗的青少年及幼童會有後新冠與長新冠的後遺症。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有鑑於此,在2022年7月結合近10個次專科,包含兒童心臟、胸腔、腸胃、神經、血腫、感染、過敏免疫、內分泌及心智科,開辦兒童後新冠整合門診,並進行DISCOVER (diagnosis and support for covid children to enhance recovery at cmuch)照護追蹤計畫。我們發現這些有後新冠症狀的病童,不只有肌肉疼痛、活動力變差、運動後肺活量不足等身體器官影響的問題,也包括睡眠習慣改變、活動力與學習能力減弱的神經精神症狀。我個人在診間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親帶著小學一年級的男生來後新冠門診就醫,因為媽媽發覺孩子在視訊課程結束後,仍然呆滯的望著平板好一段時間,而擔心小朋友確診後是否有腦霧的後遺症。其實這些症狀只是冰山的一角,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我們還不了解這隻新冠病毒對我們身體、生理、心理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如何做長期的心理與生理復健也是影響我們社會及兒童未來健康的重大課題。



      這本新書《長新冠自救手冊》是2020年由英國牛津大學全民健保署基金會及其開辦的長新冠整合門診的醫護人員及照護團隊,根據後新冠及長新冠病患照護及治療的經驗所彙集而成。這本書不只提供了後新冠病患常見的生理心理問題,也有很多具體可行的照護及自療方法,可供曾罹病及其家人參考施行,也因此幫助了數以百計的患者。我們希望這本自學照護手冊可以幫助我們當地的後新冠病人、幼童,並與醫護人員配合一起恢復健康。面對未知的恐懼最好的武器就是知識。我們從這次百年一見的大疫情了解到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知使得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虛心敬畏大自然及我們的生態環境才不會再次「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中醫身心共治——面對長新冠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作者 沈邑穎醫師




      歷經三年的新冠肺炎洗禮,終於等到這本匯集相關專家,依據實際臨床經驗提供明確且易於遵循的方法,能有效協助改善長新冠症狀的好書。



      身為中醫師,一直很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日常門診也常遇到疫苗注射和確診者的各類症狀,而書中提到的疲勞、腦霧、喘不過氣、咳嗽、情緒低落和焦慮、睡眠障礙、胸悶、心悸、頭暈、皮膚疾病、腸胃道不適和發熱等,我們全部都治療過。



      在此次抗疫活動中,純中藥製成的「清冠一號」療效獲得大眾的肯定,讓中醫界很振奮,隨之推動疫情後遺症也能透過中醫來診治,此乃「中西醫結合」的一大步,一起守護民眾健康,真是漂亮的全贏策略。



      雖然中醫擁有好志略好療效,有研究精神的讀者可能還會好奇,中醫如何應對此次的長新冠?



      首先從病因開始,書中第八章提到,我們仍未能完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影響平衡系統,不過已知「身體用來熬過急性感染的某些策略,在急性症狀消失後,反而可能引發頭暈症狀。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會適應體內有病毒存在的狀況,但當病毒消失後,卻不會自動調回原狀。」這段論述非常深刻,與中醫的見解不謀而合。



      中醫將來自外界不正常的氣統稱為「邪氣」,包括本次的病毒在內。前述狀況中醫可以用「餘邪未解」或「伏邪未解」來說明,即經過治療之後,剩餘的邪氣或潛藏在體內的邪氣尚未完全解除,這些病毒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仍持續影響身體正常運作。我們在門診常遇到即使病人已經篩檢陰性,症狀輕微甚至已無,仍可以中醫四診檢測出身體存有少量病毒或其影響力。



      中醫如何改善這類情況?既然是餘邪或伏邪未解,就把搜出這些邪氣,將之驅逐出境吧!後面會有一些建議方法供讀者參考。



      觀察此次疫情從疫苗注射的副作用到確診的後遺症,除了人體正氣與病毒邪氣對抗所產生的發燒畏寒等類似流感情況之外,大致有兩類狀況:

    1.大都與每個人的素體因素有關:例如呼吸道長期比較弱的病人,就會出現明顯咳喘症狀;心臟有舊疾者,容易出現胸悶心悸症狀;長期勞累,用腦過度者,容易出現疲倦、腦霧等情況。

    2.也會出現從未有過的症狀:例如從來沒有心臟病史的人,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



      中醫有句名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俗話語就是「柿子挑軟的吃」,聰明的邪氣不會跟身體硬碰硬,而是找到身體弱點給予打擊。新冠病毒也有這樣的特質,首先它會攻擊身體既有的弱點,讓弱者更弱,亦即前述的素體因素疾病;其次,它也會攻擊身體潛在的弱點,使之浮出檯面,亦即前述的新症狀。從這個角度來看,趁機了解自己身體已經存在或潛在的弱點,後續好好注意保養,也是不幸中之大幸!



      以中醫學理理論來歸納這次長新冠的症狀,大致以三條經絡為主軸:



      足太陽膀胱經:專門巡循行在背部,是人體最巨大也最實在的防禦系統;



      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陰肺經:肺臟主管呼吸與一身的氣機,心臟主管心跳與一身的血液,統管全身氣血循環,氣血循環正常則身體健康。



      此三經絡共同形成人體的防禦系統。



      中醫非常善於治療各類痛症,本書第八章討論疼痛時指出「針灸可用來治療某些慢性疼痛,對長新冠症狀也可能有幫助。」中醫認為疼痛的基本原理是「不通則痛」,氣血不通就容易出現痛症,治療時從心肺功能著手,心主血,肺主氣,疏通氣血,加上病因治療,則能有效改善疼痛。



      這三條經絡也都與鼻子有關係,這也是病毒進入體內的主要路徑。

    這次疫情常見後遺症也都與此三條經絡有關,如:病毒所過宛如軍萬馬過境,餘邪邪氣留戀,損耗元氣疲倦,疲倦和腦霧代表體內氣血不足,頭部清竅失於濡養;令人困擾的嗅覺障礙,中醫聖經《黃帝內經》?「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早已指出心肺與鼻竅之間的密切關係。



      中醫是每個人都可用來自我保健的良法,讀者可以加強照顧此三條經絡,如風和日麗時,可以到戶外,加強曬曬背部,或加以刮痧、拔罐,都能強化膀胱經;打開胸闊做深度呼吸,如書中介紹的方法,讓呼吸向下沉,延伸到腹部,更可以按揉連結拇指及小指的肺經與心經等。



      本書還強調疫情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深深影響身體機能,教導讀者以正知見來面對,此與中醫的身心共治相合。



      中醫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經絡系統連結人體的內部和外部,透過經絡系統,身體內部情況會呈現於身體外在的結構。臨床看到許多長新冠的病人,不僅內臟功能受損,同時存在許多結構上的異常,如胸悶氣喘咳嗽的病人,其胸廓及背肌也是非常緊繃。臨床治療時,必須調整臟腑功能與身體結構並進,方能取得全功。讀者可以參酌書中介紹的各類體能活動,伸展身體,打開結構。



      中醫屬於客製化醫學,重視審因、辨證、論治,長新冠包含了一系列症候,即使有類似的病症,每個人症狀的細節以及連動的結構等,也不盡相同。可喜的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經絡系統,只要能按圖索驥,就能自行保健,如眩暈也是臨床常見症,重壓位於手背靠近腕關節的養老穴,立刻改善症狀。



      當然,本書提供許多按部就班的自我調節法,都是非常值得參考和練習。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