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香港反送中運動左翼敗北的系譜:翻譯、轉型與邊界

香港反送中運動左翼敗北的系譜:翻譯、轉型與邊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072027
蘇哲安
唐山出版社
2022年2月27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072027
  • 叢書系列:唐山論叢
  • 規格:軟精裝 / 254頁 / 15 x 21 x 1.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唐山論叢


  • 社會科學 > 政治 > 中國研究

















      摘自〈第一章:邊界與敗北〉



      2019年發生在香港並延續迄今的抗議運動—即「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anti-ELAB movement;下文簡稱「反修例運動」或「反送中運動」)在國際上的激辯中,因其國際地緣政治與左翼反帝國主義立場的意義而成為焦點。雖然眾說紛紜,可是評論者幾乎清一色預設了同樣明確的地理單位作為依據。換言之,就政治構成(political composition)的面向而言,這場辯論無論是以中文、英文或法文呈現,基本上都以既有的國際邊界為框架。



      根據此框架,對香港的描述一直延續著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慣例,將香港定義為一個前哨、一個文明間的互動區、一個夾縫生存、中西合璧的地方。正因如此,這場運動的關鍵,也就是劃界的行為,要麼被完全忽視,要麼被納入其他諸如身分認同、主權、自由等議題而被分散和遮蓋。相對於一些評論者將香港看成是個對抗諸如集權主義、監控式資本主義或數位獨裁等強權形式的全球性鬥爭的前線,本書欲闡明:香港確乎是一道「前線」,但卻是在完全不同的意義上:其成為「前線」的原因,正是因為劃界實踐(bordering practices)早已構成了當下全球政治局勢的核心。



      本書主張,這種牽涉邊界的生命政治,並非只出現在香港,而是當前全球規模最大且最為普遍的挑戰。在經濟國族主義逐漸成為世界各地政治主流的當下,回歸邊界的意志對於本來深受邊界烙印的人文學知識的影響,十分難測,但是似乎注定讓人文學的解殖任務加倍困難。

    ?


     





    序言一? 楊凱麟

    碎裂、喧囂、觸底與逆亂

    序言二? 黎明、何式凝

    香港女性主義的敗北



    香港反送中左翼敗北的系譜:翻譯、轉型與邊界?? ?? 蘇哲安 著

    第一章:邊界與敗北

    一道前線

    「超越邊界」真的就是進步嗎?

    是不是左派沒那麼重要?

    資本的外部性

    文化研究與去馬的過程

    歷史成見、外部性與世界圖式

    左派的敗北



    第二章:香港界址

    運動的翻譯:回歸邊界

    題外話:國際團結與現代性翻譯體制

    定居殖民主義與「香港界址」

    香港藝術創作中的邊界



    第三章:翻譯的生命政治

    回歸邊界與翻譯的生命政治

    語言、解殖與「中文運動」



    第四章:聲音、收編與左翼的失語

    主權慾望

    宗教戰爭

    「顏色革命」

    新自由主義

    數位轉型

    詮釋學侷限與失語問題的再思考

    性別與失語



    結語:一場加速主義的政治運動?轉型之後呢

    整體性與橫向自主

    「牆」國與核心問題意識

    非轉型主張

    雙重國家

    中文書寫

    資本主義下一轉型:朝向武裝、私有化超級生命體的誕生



    附錄:轉型、翻譯與區域布署??????????????????????? ?

    轉型,翻譯與區域佈署

    連續性的梯度

    轉型學與西方的意義



    致謝?????????????????????????????? ?

    參考書目









    碎裂、喧囂、觸底與逆亂

    楊凱麟




      思想與實踐從來緊密糾結,卻絕非單線粗牙的想什麼做什麼,而是永恆「介於二」的恐怖展示。蘇哲安總是懂得如何以書寫(而且是犀利思辯的中文書寫)來證成思想糾纏實踐,或反之,或非此非彼,的殘酷遊戲。一本書就是一具戰爭機器。



      這本書的火線橫掃香港反送中(反修例)運動所滋生的論述雷池,由近十五年來掀起的政治抗爭入手,繞經蓬勃的在地左翼論爭、反思與轉向,蘇哲安豎立一門嶄新的劃界系譜學,綿密彈道鎖定的是界線、翻譯與主體性三個概念所交錯激生的基進問題場域。一切思考、論證與批判都必須回到這個問題場域中重新誕生出來,一方面使得後殖、邊界、政治經濟學、身分政治與語言的複雜衝突與征戰獲得嶄新的觀看視域,另一方面也藉此奠立了由界線、翻譯與主體性所交纏共生的思想平面。



      在香港這個政治學「噪點」上,界線比任何時刻都更成為思想與實踐的尖銳問題。對於話語中固執回返的中西、南北、左右、中港、內外、解殖保殖、本土建制、遷徒定居……,各種界線的生死判教簡直無所不在與無所不是,當然,也因而無所在與無所是。劃界並不是單純的指出界線,而是使得正反直逆不再服務於任何一的形式對立,弔詭地「介/界於二」。因此,尋覓「界線在哪裡?」與質問「界線是什麼?」並不真正成為思想的關鍵問題,或者不如說,問題不在任何已固著或被預設的疆界,更非此疆界的表面?除或忽視,反而是重新促使各種細微界線的創造性顯現與誕生,無窮地激活了界限「小知覺」的敏感與警覺。這是對多樣化世界的微分與再差異化,是任意兩種最小值dx與dy的動態頡頏與特異性的持續重估。簡言之,思想就是投身於系譜學製圖所再激活的活體世界,而界線則因為總是一再地被思想所逾越而重新誕生在他方。界線僅因其涉及的「域外」與來自域外的力量而存在,而劃界,不是直線,而是各種異質力量的無窮摺曲運動,「比最遠更遠」摺入「比最近更近」……



      作為抗爭中的活性界面,不論香港願不願意都已經成為一種「界線經驗」,但比較不(只)是因為香港蟄居於犬牙交錯的地緣政治奇點,亦不太只是其殖民與經濟歷史的複雜身世,而更是因為其允許了一種基進思想的獨特可能,不是因為香港的過去或現在,而是透過其一再觸底(越界)與逆亂(摺曲)的政治處境所可能折射的未來思想。



      香港「成為『前線』的原因,正是因為劃界實踐(bordering practices)早已構成了當下全球政治局勢的核心。」(1-2)香港座落為極特異的「概念性時空」,這並不是說香港成為一個抽象化的概念,剛好相反,在批判性論述的火網交織下,思想運動在此重軍布署,一切可思與非思的極性操演一再短兵相接,內外左右南北都因「強辯證」而在系譜學的賭注中成為可反覆逆轉的基進運動。摺曲,並因此促成了「不可能的鄰近性」,一再翻迭出指向未來的思想潛能。這個因「歧義」(mesententes)迅猛的政治時刻命名為香港,即使是其「左翼的敗北」,仍然無可迴避地成為系譜學凝視下的界線經驗。



      想要界定當前一再加速的詭譎政治局勢無比困難,因為所有語言都立即面臨自身怠速與固著的危機,都可能再度蹈入某種定居殖民或共謀殖民的網羅。作為一種劃界實踐的介質,話語的地位從來無法固著與一勞永逸,其正如同界線一樣,具有任意性與移動性,而且正是語言的能動性與潛能必須在劃界中顯現。用蘇哲安的話來說,「凡是語言皆為翻譯」(107),即使(特別)是語言內部的自為翻譯。當代基進思想不可或缺的外部性正是在翻譯行動中一再被摺入其中,而主體性就是此一(再)翻譯/摺曲的操作,但不再是為了班雅明的純粹語言,不是任何形式的一或另一,而是「介於二」,為了在語言自身實現一種等同於劃界的系譜學重估。確切的說,語言自身的劃界實踐(翻譯)並不(只)是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與交換,而是「在語言的內部總是早已存在著不可思考的外部與異者,總是因為有自身的外部性而有語言的可能。這個陌異性的揭露並不只存在於譯文之中,而且早已內建在原文本身的創造性構成。」



      系譜學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批判性意義,除了尼采式的價值重估,蘇哲安的用法更是傅柯意義下的,「不從我們所是的形式來推斷什麼是我們所不可能做或認識之物,而是從致使我們是我們所是的偶然性中提取不再是、不再做或不再思我們所是、所做或所思的可能性。」系譜學離不開其所投射的開放性未來,對「我們自身」賦予一種批判性的生產潛能,不是為了強化任何「所是、所做與所思」,而是從中顛覆性地轉向,催逼出不可或缺的「陌異性」,其並不是無關的外部,而正是必須被摺入為主體性的必要部位,也是劃界實踐所欲引入的視域更新。蘇哲安使得這樣的批判實踐來自一切界線形式的無止境摧毀與更新,而透過語言的內外翻譯,或話語的「流變-可譯」,在一切既有意義與已決界線中催逼出一種系譜學式的「譯者-主體性」,其以「域外總是敗北的形式」成為界線經驗本身。「邊界的問題之所以是個基本的政治課題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被內嵌於所有的社會關係。原則上這就牽涉到每一個地方乃至每一個個體自我構成過程中,劃界實踐具有不可繞過的悖論特質」(141)。2019年前後的香港,正處於這種光影明滅的激烈翻譯時刻,「形式的一」被重新鬆動、瓦解,讓位給「介於二」的流變。這正是布朗肖在談及翻譯時,明確以系譜學方法提出的說明:「原作從來不是不動的,而語言中某一時刻所包含著的所有未來,語言中意指或召喚一種另類、有時極危險的所有另類狀態,都在文學作品的莊嚴偏航中獲得確認。翻譯連結到這種流變,它『翻譯』並完成這種流變。翻譯僅僅因為佔有這樣的運動和這樣的生命,才是可能的。」



      在愈來愈激烈的抗爭中,香港以其積累的動能闖入了獨特的翻譯時刻,四處喳呼著「不規則的熱鬧狀態」(83),無數異質力量麇集在這個幽微的歷史開敞,它允許了系譜學翻譯的介入,劃界成為主體性建構的必要條件。不論「香港人」與否,一切都如黃建宏在《潛殖》中所倡議,「嘗試在沒有邊際的渾沌中想像並建構出球莖般的『渾沌-身體』[……] 偵測或感受到『邊界上的自己』。」界線的嶄新誕生與主體的問題化重構成為系譜學凝視下的僅餘生命,而且勢將無可轉圜無可迴避地成為「我們自身」的批判存有論。



      在這個艱難的界線時刻裡,亦在當代政治的臨床與批判中,我們各自在自身的轉型實踐中流變-香港人。而這意謂什麼?蘇哲安的答覆乾脆而堅定:變成一名劃界實踐的高明譯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