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庫存=5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6269537648
茱蒂絲.霍爾
吳凱琳
行路
2022年3月03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6269537648
  • 叢書系列:Inside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6 x 22.5 x 2.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nside


  • 心理勵志 > 情緒/壓力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治療方法正夯的年代,

    她率先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露神經系統對於情緒的影響,

    引領時代地揭露了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卻因為身為女性

    以及獨排眾議的見解,遭受當時心理健康領域當權派所排擠,

    然而無數受益於她的著作的讀者,見證了其研究結論的價值。

    *****



      她是心理健康領域的開創者,徹底顛覆了看待「焦慮」這個重大文明病的角度,並提出廣受病患與讀者肯定的療法。然而,她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本書訴說的,正是她的研究成果與生平(包括行醫歷程)。



      恐慌、憂鬱、悲傷、內疚、恥辱、執念、失眠、缺乏自信、寂寞、廣場恐懼……



      一九六二年出版、至今持續再版的全球暢銷書《幸福就在轉念後》,已經幫助無數讀者克服上述心理問題,到現在仍不斷造福有這類困擾的人。



      維克斯的思考活躍奔放、不因循守舊,是第一位取得澳洲歷史最悠久大學科學博士的女性,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贏得了全球的讚賞,她曾經從學者生涯轉換跑道,成立旅行社,後來又轉往醫學領域發展,最終成了醫生。早年某次遭誤診罹患結核病,讓她長年陷入焦慮,這促使她整合自己畢生所學,開發出治療焦慮的實用方法。後來出於「能隨時對病患耳提面命」的需求,她決定為一般大眾撰寫焦慮症自療專書。書出版後大為暢銷,她也颳起旋風,廣獲媒體邀約,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信件與電話大量湧入,感謝克萊兒•維克斯博士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拯救了他們的人生。



      即使在克萊兒?維克斯死後三十年的現在看來,她的治療方法不僅先進,而且證實有效。這本書,就帶您一窺她走在時代前端的見解與生涯。



    各界好評



      ?克萊兒•維克斯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出版了探討「神經病症」的暢銷書,享譽全球,然而儘管有許許多多病患對她心懷感激,如今她卻幾乎已為世人遺忘。這本極具啟發的傳記……完整揭露了這名優秀女性不凡的一生,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讚揚。——《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克萊兒•維克斯憑藉著跳脫框架的思考與極為敏銳的臨床診斷,開發出一套治療計劃,長年以來讓數千萬名病患受益無窮。——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波士頓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



      ?這本維克斯傳記讓這名澳洲醫生的成就不再遭到埋沒,重新站上焦慮症診斷與治療的歷史舞台。本書展現出優秀記者的純熟功力,描繪一位個性無拘無束、思想創新的女性多采多姿的經歷,讓讀者理解演化與精神理論的歷史,重新認識維克斯的治療方法與著作。——卡洛兒•密道頓(Carol Middleton),《澳洲書評》



      ?克萊兒•維克斯對於焦慮治療做出的貢獻時常遭到外界忽視,這本傳記重新給予了認可。——《科學人》

    ?


     





    引言

    序言 克萊兒•維克斯的真知灼見

    第一章 誤診

    第二章 備受期待的掌上明珠

    第三章 維克斯的轉變

    第四章 遇見奧魯索

    第五章 蜥蜴寶寶與蜥蜴腦

    第六章 死亡的陰影

    第七章 沉沒與漂浮

    第八章 達爾文與問題的核心

    第九章 現在,來了一位老師

    第十章 啟發寫作風格與主題的著作

    第十一章 寒冷氣候的生活

    第十二章 貝絲之歌

    第十三章 維克斯博士的歐洲旅遊諮詢辦公室

    第十四章 戰爭的世界

    第十五章 維克斯博士回歸

    第十六章 女性之家

    第十七章 一本書的誕生

    第十八章 為你的神經而寫的自助書籍

    第十九章 不科學的科學

    第二十章 掌控市場

    第二十一章 第二個家

    第二十二章 失敗的生意

    第二十三章 遠離懼曠症

    第二十四章 恐懼的先驅

    第二十五章 生活在兩種不同世界

    第二十六章 靈魂伴侶

    第二十七章 辯護

    第二十八章 舊時代

    第二十九章 英國廣播公司與雪片般的信件

    第三十章 關門聲音

    第三十一章 大腦受傷

    第三十二章 確認目標

    第三十三章 諾貝爾獎提名

    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時光

    後記 永傳後世

    ?

    ?





    序言



    克萊兒.維克斯的真知灼見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在紐約,一名個頭嬌小的澳洲人走上了舞台。觀眾看到的,是一名穿著斜紋軟呢裙、兩件式針織衫、舒適的藍色繫帶低跟鞋,戴著眼鏡的年長女性;這正是這名女子的標準裝扮。她有著一頭深色燙捲髮,偏愛珍珠項鍊作為飾品。



      高齡七十四歲的克萊兒•維克斯博士,受邀擔任第十八屆心理學促進協會秋季研討會的講者。邀請她在這場研討會發表演講還真是不太尋常,因為她向來被認定是不合格的圈外人。



      但維克斯之所以出名,有個重要原因:她所撰寫探討焦慮的書在全球引發轟動,還登上了美國與英國暢銷書排行榜。在書中,她指出與描述這種神經疾病會帶來哪些傷害;她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解釋與看待這種疾病,因此受到一般讀者喜愛。儘管專業協會對維克斯提出的方法意見不一,仍舊邀請她發表演說。許多精神科醫師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知維克斯的治療方法;還有不少精神科醫師承認,有些治療失敗的病患讀了她的書之後,雖然沒有完全治癒,但是感覺自己正逐步康復。



      一九六二年,維克斯出版一本書名平淡無奇的書《幸福就在轉念後》,十五年後她在紐約站上研討會講台時,已經出版了另外兩本書,它們陳列在各大機場的顯眼位置,還翻譯成至少八種語言。但是多年來,心理學專業人員不願意看、也瞧不起她的著作。



      這些書相當輕薄,內容主要是解釋神經系統如何運作、如何出了差錯,以及神經被激發時人的心智和身體如何相互影響,還有會造成哪些問題。這些內容清楚易懂,並且瞬間爆紅,然而卻得不到專業人員認可。在當時,自助(心理勵志)類書籍從未獲得精神科醫師的關注或尊重。



      當年稍早,維克斯的第三本著作《簡單而有效的懼曠症療法》(Simpl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Agoraphobia)在美國出版。這是她首度針對醫學社群而寫的書,她在當中指出,精神分析師通常無法協助病患,而是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她還指正了優秀的英國心理學家艾薩克•馬克思博士(Isaac Marks)的錯誤:他認為是先有懼曠症,而後引發焦慮。但是維克斯認為是先出現焦慮,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先出現恐懼的情緒,然後才引發懼曠症。同業注意到,維克斯認為業界誤解了問題本身,她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答。



      維克斯在美國四處巡迴宣傳新書,接受知名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採訪,關於她新書的新聞報導不計其數,全美各地的報紙都有刊登。



      在一個時常遭遇挫敗、而且內部意見分歧的學術領域,維克斯卻獲得了成功。確實在一九七○年代,由於精神疾病的治療一直未有進展,有一群精神科醫生感到相當困惑與失望,因此發起「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運動。他們的宣言聲明,他們的病患並非因為精神疾病而受苦,這些人其實是社會的受害者。



      背後的關鍵在於,不論何種治療方法都缺乏實證,因此愈來愈多人感到不安,對於如何衡量成功與失敗更是心存質疑。但是維克斯手中握有的數據對她相當有利。人們購買她的書,排隊感謝她「拯救」了他們的生命。她所寫的內容是關於「他們」。許多人運用宗教比喻來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說她的書就是他們的「聖經」。



      在紐約的講台上,維克斯的演說並沒有引來任何讚揚,台下許多聽眾只當她是暢銷書作家。即使她已經是一名開業醫生,擁有理學博士學位,依舊於事無補。她是自助類書籍的作家、不是精神科醫生,媒體爭相報導她的新聞。她的名氣引發外界關注,有些人批評她沒有取得專業人員資格,而這一點足以傷害她在自身專業的聲譽。



      不過,倒有個專業人士支持她:紐約的精神科醫生曼努爾•詹恩(Manuel Zane)。六年前,詹恩在紐約白原市成立美國第一家醫院附設恐懼症與焦慮症診所,他親眼目睹維克斯的方法如何發揮效用。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診所裡有許多長年出不了門、病情棘手的病患,在讀了維克斯的書後發自內心地給予回應。



      詹恩的診所於一九七一年開幕,當時維克斯已經成了焦慮症治療領域的奇蹟。詹恩是臨床醫師,自行開創出非正統的治療方法,心態開放的他在維克斯的療法中,看到了兩人的共通點。



      於是詹恩寫信給人在澳洲的維克斯,邀請她拜訪他的診所。在詹恩的熱情支持下,維克斯接觸到多位美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詹恩強力說服他的同事,讓他們相信維克斯對於焦慮症,特別是恐慌症,有特別且獨到的見解。更棒的是,她設計了簡單易懂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治療手法。



      除了詹恩的支持,維克斯也不時受邀向專業人員演講,但她總感覺到這些人抗拒她,有些人甚至公開批評她。至少在某次演講現場,她明顯察覺到坐在前排的精神科醫生每隔幾分鐘就低頭查看手表,還有些人則大聲交談。



      一九七七年維克斯在紐約發表的演講,等於直接挑戰主流的正統觀念,她鬥志旺盛。演講題目與她最新出版的書籍名稱一樣:簡單而有效的懼曠症療法。



      台下聽眾清一色是精神科醫生,他們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遵循佛洛依德與他的信徒開發的治療技巧的精神分析師,另一派是致力於改變思考與相關行為習慣的認知行為學家。這兩群人都被維克斯的演講內容激怒了。



      如果說這場演講引發眾怒,那麼有個人必定覺得維克斯尤其是在挑釁他。知名的南非精神科醫生約瑟夫•沃爾普博士(Joseph Wolpe)是行為學家,更是治療重度焦慮與恐慌的權威,而這正好是維克斯當天的演講主題。後來維克斯向一名同事透露,那天沃爾普將她「批評得一無是處」。



      不過在某件事情上,維克斯和沃爾普倒是能達成共識。沃爾普與維克斯一樣,不認同佛洛依德學派的精神分析,以及探索根源於兒童經驗的無意識驅力(unconscious drive)的做法,例如伊底帕斯情節與時常出現在日常語言的其他驅力。



      相反的,沃爾普完全聚焦於行為本身。他開創了行為療法,並因此博得名聲,這一切成就來自於他早期的實驗研究:透過電擊讓小貓受到驚嚇,再給予食物作為獎勵,以消除他在小貓身上引發的精神官能症。



      沃爾普將這種治療方法從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他鼓勵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症(phobia)與懼怕的情境,同時引導病患放鬆。他發展出「減敏」(desensitisation)這種策略,也就是「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教導焦慮的病患如何面對某些恐懼情緒,並練習放鬆策略。



      後來,人們也將維克斯視為「暴露治療」的「先驅」,但是維克斯從未如此形容自己,也不鼓吹放鬆策略,相反的,她提出了另一種做法。她公開反對可以或應該對重度焦慮的人「減敏」的主張。她認為這是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



      「懼曠症病患不應該去適應困難的情境、藉由暗示達到減敏、或是避免恐慌,他們必須學習度過恐慌,並擺脫藥物依賴。一般來說,這種自我減敏法可以迅速達到效果,不一定非要找出最初導致敏化(sensitization)的成因,」她在紐約對著台下的精神科醫生說。



      維克斯認為努力教導病患在面對恐懼症或恐慌時如何放鬆,不但會造成反效果,而且幾乎不可能做到。相反的,當一個人充分體驗過恐慌之後,就會知道自己有可能「度過」恐慌,順利抵達對岸。他們的神經系統需要重新排序,但他們可以學會自己去完成。他們不需要牧羊人或精神科醫生。



      病患的身體會強烈感受到神經疾病。維克斯在她的書中使用「恐慌持續鞭打」與「恐慌敏化導致情緒激動」等字眼,向未罹患這些疾病的人說明持續的痛苦如何促使身體做好準備,以便更迅速地做出回應。神經系統已是蓄勢待發,將會更快速、更強烈地感受焦慮。它已經「敏化」,而且知道這個過程是康復的關鍵。減敏只是自然而然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練習降低對引發恐懼的某些情境的敏感度。



      不同於透過有組織的規劃讓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維克斯的治療方法是全然接受恐懼,她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痛苦與恐慌。問題源自於內在,而非外在。關鍵字是接受,正好與戰鬥(fighting)相反。我們驚慌失措時,本能反應就是戰鬥,但正是反抗緊張、恐懼、焦慮和恐慌的行為,會導致問題持續存在。



      維克斯的治療可總結為以下的簡單俳句:面對(face)、接受(accept)、漂浮(float)、讓時間流逝(let time pass)。這種療法的設計目的,不是為了消除生活中的所有壓力,而是要促使人們自己找到擺脫痛苦的方法。



      「如果患者希望康復,就必須知道如何面對、接受和度過恐慌,直到它變得不再重要??」她在該場秋季研討會上表示。「康復掌握在個人手中,而不是依賴藥物、避免恐慌或是『習慣』困難的情境,也不是藉由暗示減敏。如果希望永久康復,重點在於病患有能力知道如何接受恐慌,直到他不再害怕恐慌為止。」



      維克斯的著作預示了數十年後的學術發展,她採取的方法後來也經證實是有效的。此外,她改變了理解與治療焦慮的方法,只不過這項成就當時並未獲得多數人肯定。一九七七年,曾親眼目睹維克斯治療方法獲得成功(甚至包括原本難以治癒的案例)的詹恩,看到同儕對於維克斯演講的反應時,感到相當沮喪。「我記得她觀察入微,但是我感覺多數聽眾不接受她的說法。至少我能公開評論說,維克斯博士是這個領域的真正開創者,病患會跟我談到她,這正是她了不起的地方。」



      這就是維克斯和其他專業人員的不同之處,詹恩說。「她是從病人所在的位置走向我們,而不是從我們的頭頂上方,但我們卻是這樣高高在上地告訴病人發生了什麼事,還有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多年後的一九八三年五月七日,維克斯回到紐約,再一次向專業人員發表專題演講。詹恩再度成了她的支持者,他邀請維克斯在第四屆全國恐懼症研討會上演講。維克斯又一次詳細說明她的方法。她說,人們可以經教導學會如何治療自己、找到內在的聲音,「支持與引導自己跨越難關、熬過絕望時刻、度過迷惘」。



      但是這一次,她要求他們審視自身內在的空虛。



      「我發現許多治療師相信,神經疾病沒有永久治癒的方法。幾年前,我在紐約和一位醫生與一名精神科醫生參加廣播節目,當我說到『治癒』(cure)時,那名精神科醫生當場糾正我,她說:『你的意思是緩解(remission)吧?維克斯博士?我們從來不說治癒神經疾病。』我告訴她,我已經治癒非常多神經疾病的病患,所以不怕使用這個字。」



      這段話相當挑釁,但是它確實建立在不可動搖的基礎上。



      ○○○



      一九七○年代初期,已婚且擁有一名年幼孩子的英國年輕女子安•透納(Anne Turner)正考慮是否要接受醫界所稱的「前額葉白質切斷術」(leucotomy)。這種大腦手術俗稱腦葉切除術(lobotomy),做法是使用器具探進大腦額葉切斷連結,但是術後結果有好有壞。



      來自英格蘭約克夏的透納當時年滿三十一歲,外科手術是她最後的希望,她期盼就此消滅她內心的惡魔:令人難以忍受的反芻(rumination),以及她無法理解和控制的強迫性思考等症狀。她試過各種療法、精神分析師、注射性藥物、住院治療與休克療法,但始終未能消除內心的混亂。她甚至想過自殺。



      透納相當熟悉壓力的感受。她在二十歲時曾經歷神經衰弱,二十一歲時接受電擊治療。她順利度過這些困境,但是到了三十多歲,有了年幼女兒之後,一連串新增的壓力讓她再次出現神經衰弱的症狀。「唉,這是第二次了,」她說,「而且情況更嚴重、更糟糕。」



      透納知道有人做腦葉切除手術失敗時,她嚇壞了,但是她決定寧可死,也不願意忍受症狀復發。因此有人提議動手術時,她心想:「就這樣吧。我受夠了。我願意動手術。」



      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她湊巧打開電視,聽到一名醫生精準地描述了她的症狀,就好像能看穿透納的心思一樣。這個醫生不僅知道她是如何患病以及為何患病,甚至堅稱患者有可能康復。透納還聽到她說,神經疾病是可以治癒的。



      節目尾聲時提到了一本書,雖然透納不知道作者和書名,但是她住家附近的書店一定知道這本書。「啊,那是維克斯寫的書,很多人都在打聽這本書。」經店員告知,透納找到了《幸福就在轉念後》,這本書在一九六三年於英國出版,也就是差不多十年前。「有位女性寫了我的故事。我所有的問題這本書都寫到了,我想??如果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寫了一本關於我的書,也就代表我沒有那麼不一樣。這本書讓我茅塞頓開,因為它講的是關於我的事。」



      書的封底有提供地址,於是透納寫信給作者,問了個簡單的問題:「我還有康復的希望嗎?」她附上回郵信封,期望自己能夠「幸運地」得到回覆。「我很快就收到了對方的回信,還是手寫的,內容是這樣的:『是的,有希望。以下是電話號碼,如果你想,可以打電話給我。』」



      透納拿起電話聯繫上維克斯,當時維克斯正與她的朋友喬伊絲•斯基恩•基廷(Joyce Skene Keating)待在一起,基廷是一名地方推事,住在倫敦的女王門花園。之前基廷也是這樣聯繫上維克斯的,她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喪偶後不久,因為患有嚴重的懼曠症而向維克斯尋求協助。後來每當維克斯來到倫敦,就會入住基廷寬敞而舒適的公寓。

      

      四十年後,透納回想當時兩人在電話上的交談內容,依舊記得聽到維克斯描述她原本以為是她個人獨有的經歷時,有多麼驚訝。「你怎麼知道我的感受是這樣?」透納問說。她永遠記得維克斯回答說:「我不需要認識任何人,但是我很了解這個疾病。」



      維克斯解釋,人的心智和身體表現出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某件事出了嚴重的差錯,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面對恐懼時出現的反應。「我也可能像你一樣。當你的心理過度疲累,就會產生那些想法,但是由於你害怕那些想法,它們反而會再度出現。」這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任何人都能被治癒。這問題很「單純」,但是不「容易」。



      聽到這名六十七歲的醫生已準備好提供個人支持,透納受到了鼓舞。維克斯承諾繼續保持聯繫,甚至在她回到澳洲時仍是如此。維克斯不願意收費;不過透納可以支付電話費。



      透納取消了腦白質切斷術。在她看來,維克斯所說的其實是一般常識。不過在一九七○年代,醫學界還未充分理解、也不知如何控制焦慮症,因此維克斯提出的建議頂多只能說顛覆了常理。當時的精神醫學承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攻擊,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精神分析,直接讓病人面對壓力、並引導他們放鬆或透過藥物治療。如果以上方法全都無效,就會採取電擊治療。



      恐慌發作會讓人手足無措,而且難以控制或壓制,當時人們還未充分理解這種症狀,遑論妥善治療它。那時也還沒有專屬名稱。透納或許患有後來世人所稱的「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但是有位開業醫生認為,這些情況完全可以治療。問題出在「神經疾病」;病患只是被她所稱的「神經」(nerve)迷惑或是捉弄。維克斯的著作詳細說明了神經系統的運作,以及人的心智和身體如何相互連結。



      維克斯是醫學博士與科學家,但是她的方法與另一名博士和科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完全不同。維克斯指出,這位傳奇的精神科醫生開創的治療技巧,是讓病患躺臥,然後質問病患。她自詡為「最早打臉這位老維也納人的躺臥問診方法的人之一。我帶領他們走出諮商室,走入世界並成功地在世上生活。」



      維克斯返回澳洲前,將自己的建議製作成錄音帶交給透納。「只有十分鐘。你不需要長版的錄音帶。」只需要不斷重複播放錄音帶,持續提醒疲倦而受苦的大腦如何擺脫折磨。



      維克斯回到澳洲後,每天都會和透納通話兩次,透納需要聊多久就聊多久。「我會幫助你度過難關,(你可以)在晚上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你的情況,」她承諾說。透納開始康復,而且是永久治癒。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