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

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6269527120
米歇爾?馬赫特
王榮輝
?子文化
2022年2月2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527120
  • 叢書系列:Denke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Denken


  •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 實例

















    飢餓信號來了,好書趣味登場!



      發出飢餓訊號的身體機器啊,

      你一口咬下,秘密全都開啟了?



      大口咬下瞬間,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心在作祟?



      擅說故事的德國心理學家推出首部迷人的科普散文,

      為你解開飲食與心理的關聯,

      大啖趣味的情緒之謎!



      飢餓、挫折、巧克力,催生了飢餓信號,情緒爆點,飲食行為!

      他用一本趣味之書精巧剖析,將身體訊號與情緒驅動的一切關聯,為讀者解謎,

      不只是二十世紀心理學家觸探飲食爆走的情感解方,

      也是一本新鮮,更新奇,往情緒洞穴探索的飲食心理學。





      研究領域的被忽略的一塊

      「如果體內缺乏養分,我們就會飢餓。胃部會咕嚕作響,手腳會發冷,人會疲倦且易怒,也會難以抗拒對於食物的渴求。然而,我們的飢餓感是如何曉得人體需要營養呢?隱藏在背後的確切原因長久以來都是個謎。直到二十世紀,科學才開始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為何在感到沮喪和壓力時會想吃東西?經常會在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上慘遭失敗?我們在飲食上很少聽從理性?原因就在情感!



      作者結合有意思的研究案例,迸發人類情感的飲食故事,掀開奧秘盒子,從人類發出飢餓信號,到為飲食解謎的研究,告訴讀者飲食難題與情緒解法,想改變飲食,還是想改變心情,先從兩者相互關聯下手吧。



      本書跳脫傳統的專業書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讀者深入闡釋,飲食行為背後的情緒洞穴!到底是什麼觸發飢餓信號,童年與成年時期的飲食行為受什麼影響,以及哪些飲食行為又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書中除了提及食物享受、病態飲食,各種失調飲食背後,改變飲食行為的可能性,當然還有內省與學習處理情感的替代方法!一部值得享受的心理學!



      「我們心理學家在現代的飲食情況中看到的問題——過量地攝取食物以及飲食造成的精神超載,唯有藉助同時也顧及飲食的情感世界的策略才能解決。」



    本書特色



      •?? ?最好看的飲食心理學!深入淺出,科學實證。

      •?? ?先理解再提供改善方法,實用指南。

      •?? ?文筆生動,知性與趣味兼顧。

      •?? ?有趣又深入,非傳統科普書寫法,聆聽你的身心靈。



    專序推薦



      楊馥如(大腦神經科學博士 / 旅義作家)

      盧郁佳(作家)



    熱烈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謝哲青 (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



    德國媒體高度讚譽,亞馬遜讀者熱情推薦



      「一本值得享受的心理學!」《 學習世界》( Lernwelt)

      「全面啟蒙,收穫十足!」《今日心理學》(Psychologie Heute)



    各方媒體推薦



      你是不是「情感飲食者」?若心中有一絲猶豫(甚至答案是肯定的),《飢餓信號》一書必須入手!它會是指南、是陪伴,能解開身心之謎,也幫你更認識自己。——楊馥如(大腦神經科學博士 / 旅義作家)



      胖子決定要瘦下來才喜歡自己,獲知要先喜歡自己才會瘦,悲劇了。但在本書豐富知識翼護下,我們可以有勇氣承認討厭自己,然後不計成敗地喜歡自己。——盧郁佳(作家)



      「要吃還不吃,其實是個大問題。本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一路帶著讀者揭開「你為何而吃?」背後的謎團,從腦、激素到情緒,從正常、失常到異常,一起來探索關於「吃」——這門既實用又食用的學問吧!——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全面啟蒙,收穫與啟發性十足!」——《今日心理學》(Psychologie Heute)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非虛構類書籍或指南,而是具有絕佳基礎的有趣閱讀。」——? 《今日營養雜誌 》( Ernahrung heute Magazin )



      「值得享受的心理學!」——《 學習世界》( Lernwelt)



      「如果你想更了解和改變你的飲食習慣,本書是一個好的開始!」——Funklust(部落客)



    摘自德國Amazon讀者留言,好評推薦



      「有趣且饒富娛樂性的科學好書!」—Marek



      「一本深入探究自我的飲食行為、易於理解且內容豐富的傑作!」—Denise



      「強烈推薦!」—Samsunflower23



      「極佳的科學詮釋!」—Manfred Bonefeld



      「有趣的指南!」—zauberblume

    ?


     





    推薦序

    揭開飲食與情感的神秘連結?? 楊馥如

    ?

    難瘦是因為未發現自己想哭

    卻以為是餓??????????????????????????????? 盧郁佳

    ?

    與情感共餐

    ?

    尋找飢餓信號

    ? 鮮為人知的關於飢餓感的知識

    肚子裡的氣球

    思維錯誤的終結

    信號樂團

    ?

    飲食行為的兩張臉

    尋找控制的結構

    飲食行為的大腦

    超越平衡

    飲食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

    ?

    飲食情感及其控制功能

    擇食問題

    對鹽的渴望

    讚嘆反感

    我們是如何學會喜歡披薩、巧克力與蔬菜湯

    他人的影響

    飲食情感的創造

    ?

    情緒一族

    什麼是情緒?

    為何我們會感受到情緒?

    情感有哪些?

    為何我們會感到噁心?

    心情與體驗色調

    ?

    情感通向飲食的途徑

    強烈的情感如何改變食慾

    節食如何會失敗

    情感改變飲食行為的五種方式

    關於情緒的處理

    陌生的自身情感

    ?

    飲食的舒緩作用

    巧克力之謎

    巧克力會像藥物一樣作用嗎?

    飲食之樂如何驅除煩憂

    記憶的力量

    藉助熱量的撫慰

    糖與自我控制

    ?

    情感飲食之謎

    兩個臨床實例

    基因與荷爾蒙讓我們成了情感飲食者嗎?

    童年的經歷

    我們能否相信自己的飢餓感?

    情感飲食的形成

    肥胖問題

    創傷、貪婪與成癮

    ?

    失調飲食行為的情緒

    禁食與暴食的循環

    飢餓病

    苗條的理想

    厭食症與貪食症如何形成?

    進食障礙的情感世界

    ?

    克服有問題的飲食模式

    給飲食一點秩序

    飲食行為的自我控制

    給壓力飲食者與沮喪飲食者的訓練

    ?

    享受的秘訣

    剖析享受經驗

    熱愛美食的法官

    為何我們在享受時也得思考?

    享受是可以學習的

    ?

    結語:處理飲食情感的簡易指南

    謝詞

    註釋

    ?





    前言



    與情感共餐




      「人類也把飲食化為不同的事物情狀;一方面是不足,另一方面是多餘,使得這種需求的清晰度變得模糊不清。」--萊納?瑪麗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



      那簡直是天堂。小時候,聖誕節的早晨,我在燒烤的香味中醒了過來,我稍稍聞了一下,隨後又把頭倚在枕頭上沉沉睡去。燒烤的香氣四處飄逸,我則在它們的籠罩下徜徉在睡夢裡……



      待我睡飽後,索性下樓走入廚房,那裡被火爐的高溫加熱得猶如桑拿。我的母親正站在爐子旁,祖母則是坐在那旁邊的一張凳子上,她拿著一個茶碟,津津有味地品嚐著肉汁,那是種早在我的母親還是個小孩時就已烹調出的美味。冬天寒冷的空氣在熱氣蒸騰中從開著的窗戶吹了進來。餐桌上放著一碗丸子麵團,爐子上煨著紫甘藍,而火爐裡的燒烤聲則同時也在嘶嘶作響。我等不及要大快朵頤了!即使時至今日,我仍會一邊欣賞擺在沾到澱粉的桌布上的節慶佳餚,一邊享用丸子、燒烤與紫甘藍。聖誕大餐是種獨特的歡樂,而我對食物的熱情也就是這麼形成。



      我以飲食研究者為業始於多年後在大學的研究實驗室裡擔任助理。我為能夠親身參與科學研究與操作實驗方法感到自豪。在實驗裡,所有的影響和干擾都受到了控制,因此,它們既可反覆施行、又極具說服力;畢竟,唯有如此,它們也才有用。為何這對我來說如此重要呢?



      實驗是飲食研究者的傳統方法。在實驗的幫助下,飲食研究者得以深入了解攝取食物的身體基礎,得以認識促進或抑制飲食行為的種種激素(荷爾蒙)與代謝過程。飲食研究者在脂肪組織與小腸壁中發現了控制食量大小的化學物質,他們也知道哪些大腦結構在控制著食物的攝取。然而,問題是:關於孩提時的聖誕大餐所帶來的歡愉,或是關於當巧克力在我們的嘴裡融化時在我們的心中所激起的快樂,他們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大學的圖書館就在我當時工作的實驗室附近,那是一棟用紅砂岩蓋成的巴洛克式建築,頂層是閱覽室,那是一個緊密排列了許多書桌的小房間。在閱讀燈溫暖的燈光下,籠罩著濃烈的、近乎肅穆的寂靜。說話是被嚴格禁止的。我曾在那裡準備我的統計考試;老是令我分心的,不單只有枯燥無聊的教材,另外還有透過小窗能俯瞰到的城市與河流。



      有位戴著角框眼鏡、留著灰色鬢角的男士每天午後都會出現,他總會在那裡一連好幾個小時細心地鑽研著法律條文。無可指謫的穿搭、鋒利的鼻子、嚴肅的神情與向後梳齊的頭髮,所有的這一切令他散發出了某種重要人物的光芒。他專心地閱讀著書本與書寫著筆記。而我則在一旁偷偷地等待著他的儀式。



      到了下午的某個時候,他便會慵懶地把手伸進外套的口袋,從中拿出一片巧克力放到書桌上,隨後再小心翼翼地打開它的包裝。接著他會把整片巧克力扳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再次埋首於書本中。在他閱讀與抄寫筆記時,他會一塊接一塊地把巧克力塞進自己的嘴裡,藉以讓自己的苦讀變得甜蜜。我總會在一旁偷偷地觀察著他的這項舉動;這經常會導致我在回家的路上也給自己買塊巧克力。



      飲食與情感之間的基本關連就體現在我們對於食物的情緒性反應;這是一種就生物學而言深深地植根於我們身上的反應。在動物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會提供給受試的老鼠「標準食物」;那是一些褐色的顆粒,其中含有各種營養成分,聞起來則有魚腥味。我曾問過自己,牠們是否會樂於吃點別的;於是我索性就將一把糕點碎屑放到食物碗裡,那是之前休息喝咖啡時剩下的。老鼠們先聞了聞那些碎屑,隨後便立刻興奮了起來。牠們盡己所能快速地全部吃完,吃得乾乾淨淨,一點也不剩。我很確定,就連牠們也在飲食中體驗了歡樂。養狗或養貓的人都知道,動物們也渴望美食。



      見到、聞到或嚐到可以食用的東西,卻沒感受到至少一絲絲的情感,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這種情感反應已經演化了數萬年,因此也能在動物身上觀察到。它們有助於解決攝取食物的問題。但它們卻也給我們現代人增添了許多的困難。當我們到了超市的結帳處站在擺著糖果的小貨架前,當我們走在人行步道聞到了烤香腸、炸薯條或薄煎餅的味道,我們會在情緒上產生反應,然後我們就會難以抗拒。或者,我們會去飲食,藉以讓壓力感更容易被忍受。在經過一場冗長且無趣的討論後,我們會去吃根巧克力棒,藉以提振精神。在一個人守著電視機的孤獨夜晚,我們也會吃點甜食或小吃,藉以緩解抑鬱的心情。



      飲食究竟是如何起到舒緩的作用?情緒性飲食的習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令我感到著迷。情緒性的壓力會在何時造成飲食行為脫軌,繼而導致肥胖與飲食障礙等問題?



      長久以來,飲食的情感世界一直是科學研究的一個盲點。對於生理學家而言,情感還是不夠具體、不夠明確。他們認為,情感不適合被拿來客觀地分析。另一方面,從前情緒研究者也對飲食行為不太感興趣。隨著克服肥胖症流行的困難與日俱增,人們才逐漸開始對這方面感興趣。2



      在實驗室工作多年後,我成了一名心理治療師。我曾治療過一位體重一五?公斤的女性。那位女士從小就會在被窩裡偷吃糖果。在體重失控後,她得忍受同學的嘲笑與父母的責難。然而,越是遭到挫折與訕笑,她反而吃得越多。飲食成了她在學習與工作中避風港。每當她感受到壓力,無法克服的對於巧克力與速食的渴望就會侵襲她。她吃東西是為了比較能夠克服壓力感。當醫生發現她罹患糖尿病時,他建議她減肥。但她在減肥的路途上卻是屢試屢敗,以致她曾表示:「我寧可就這麼胖下去,早死早好!」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肥胖的盛行率增長了超過一倍以上。「adiposity」,所謂的肥胖(症),是如今人類所面臨的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而我們也正致力於解決這樣的問題。舉例來說,人們會在學校或其他的機構中大力宣傳各種最新的飲食建議。許多科學家也正在研發減肥藥物或減肥計劃。儘管如此,過度肥胖的人,在受制於過重的身體下,不僅具有高度的罹病風險,也容易遭到他人的貶抑,從而蒙受諸如恐懼或沮喪之類的心理壓力。我之所以選擇「蒙受」一詞其實是有意的,因為他們承受著體重過重的痛苦,同時卻又無法擺脫它。



      有些人吃得太多,卻也有另一些人對於飲食想得太多。該以什麼樣的頻率、什麼樣的數量攝取什麼樣的飲食,人類可能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深入思索這個問題。「正確的」飲食建議可謂是滿坑滿谷。只不過,營養知識的增加卻也有弊端,尤其是,在人們不斷地對於營養的問題進行知性的分析下,終將造成正常的飲食情感被排擠到幕後,從而也阻礙了攝取食物的自然流動,這甚至可能會導致飲食障礙。3



      我們心理學家在現代的飲食情況中看到的問題—過量地攝取食物以及飲食造成的精神超載—唯有藉助同時顧及飲食的情感世界的策略才能解決。因為情感對於飲食行為而言至少與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一樣重要。是以,在本書中,我將解釋飲食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情緒如何控制飲食行為,飲食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情緒,我們的飲食行為在恐懼、憤怒或悲傷的影響下會如何變化。



      在這當中,關鍵在於:我們的情緒會在什麼時候導致飲食行為出軌?情感又能如何幫助我們,促使飲食行為再次回歸正常,進而讓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這正是我所要說明的。



      我們的總出發點是飢餓的經驗,它是飲食的起點,是飲食的轉折點與支點。現代的飲食研究也是由此展開。



    推薦序



    揭開飲食與情感的神秘連結

    楊馥如(大腦神經科學博士 / 旅義作家)




      「吃」,深深影響人的情緒:巧克力在嘴裡慢慢融化,會使嘴角上揚;舔一口冰淇淋,再壞的心情也能得救贖;肚子餓卻沒東西吃,脾氣難免不好……飲食能舒緩情感,情感會改變飲食行為,兩者雙向緊扣,食物、生理、心理有如百慕達三角,神秘的關係讓科學家殷殷探索。



      讓你猜猜,除了大腦,人體中神經細胞最多、最複雜的地方是哪裡?



      答案是腸道。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脈絡綿密,圍繞在食道、胃、小腸、大腸的裡裡外外,總共超過一億個神經細胞,數量比脊髓還多,僅次於大腦,因此被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腸神經系統能獨立運作,不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功能不只在消化食物,其中的微生物群更左右我們的情緒,對心理健康有極大影響:腸道菌群會分泌「快樂賀爾蒙」——像是血清素和多巴胺——並沿著聯通腸與腦的軸線與大腦溝通;這些物質會影響情緒變化與心理狀態,幸福感和憂鬱感都與此相關。另外,腸道菌群也可能會「綁架」大腦,進而影響飲食行為,例如,在腸道內偏愛高油高糖和精緻澱粉的細菌增加時,大腦會無法抵抗誘惑,讓人不自主地想要攝取甜食糕餅。



      心寬體胖,真是如此?



      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我正逢回國檢疫期:十四天關在防疫旅館不能外出,四周堆滿親友們熱情補給的府城美食,閒閒沒事就想吃,保持體重是不可能的任務。全球大疫的兩年,不是有好多人在封城或隔離期間腰圍增加好幾吋?



      疫情蔓延,身邊有朋友因為被關在家,遠距工作、生活壓力、家庭摩擦種種狀況糾結,導致心情鬱悶,靠大吃大喝紓壓的結果就是身材嚴重變形,健康也受到影響;倒也有朋友安住當下、順流生活,既然不能出門,乾脆開始新生活運動,瑜伽、打坐、調息,配上飲食調理,兩年下來,生理上脫胎換骨,心理面煥然一新。這些實例——心情愉悅健康吃反而變瘦,心情鬱悶卻導致身體發胖——證明了「心寬體胖」這個說法必須重新被檢視。



      過去兩年我則是烘焙成癮:不能出門,閒到發慌,只好天天烤麵包、做蛋糕。幸好出爐成品送人的比吞下肚子的多,合理範圍內發胖,尚可拯救;職業本能讓我對自己進行分析,發現這行為有「情感飲食者」徵兆:日常飲食習慣因情緒產生變化,吃東西不是用來止餓,而是為了應付心情。「自從人們不再為平息飢餓,而是為刺激食慾而飲食,甚至創作成千上萬的食譜只為增進飲食樂趣,飲食變成了過度飽足的負擔。」兩千年前,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彷彿先知般的話語,一針見血。



      《飢餓信號》這本書非常有意思,主要探討「情感飲食」之謎,從基因、賀爾蒙、行為與經驗等面向,剖析飲食與情感的神秘連結:節食人生值得活嗎?壓力山大時狂吃暴飲,其實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性?想吃想喝的強烈慾望,竟然是嬰幼兒期經驗造成的認知缺陷?當一個人對食物的渴望遭到壓抑,為何會出現如吸毒和酒精上癮者的戒斷症狀?情感飲食模式又是怎麼形成的?



      作者米歇爾.馬赫特(Michael Macht)是治療師也是大學教授,他從飲食心理學角度出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上實證案例,清楚呈現飢餓、情感、食物、行為、經驗等元素,其實環環相扣。坊間關於飲食和身體健康的出版品很多,談論吃喝和心理/大腦之間關係的科普書卻相對少,就算有,也是偏向學術領域的論文作品,這樣一本集結科學知識與心理教育的實用之書,因此顯得可貴。



      你是不是「情感飲食者」?若心中有一絲猶豫(甚至答案是肯定的),《飢餓信號》一書必須入手!它會是指南、是陪伴,能解開身心之謎,也幫你更認識自己。下回飢餓降臨或情緒潰堤時,失控拿起食物、不自主填塞入嘴巴之前,你會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難瘦是因為未發現自己想哭

    卻以為是餓

    讀《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 ?

    盧郁佳(作家)




      為什麼有人肚子餓容易發脾氣?因為葡萄糖使人自制,遇享樂誘惑也能控制;低血糖飢餓就易怒且有攻擊性。然而令人安心的不只是糖。



    在  巴黎走進凡爾賽宮御用巧克力店,嘗一顆巧克力,先甜,後苦,接著是水果奶油餡的酸涼,歡樂令人陶醉。嬰兒打針時大哭,若在嬰兒舌頭上滴糖水,瞬間就能安撫嬰兒,因為糖刺激了大腦分泌止痛。實驗室受試者悲傷時,吃巧克力也能瞬間平復--但那塊巧克力若不好吃,就無效。美味舒緩情緒,一吃解千愁又令我們為減肥發愁。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從農業、藥學、人類學解釋節食易發胖,《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則是德國心理治療師、烏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馬赫特,從心理學剖析飲食模式習自各種被情緒薰染色彩的經驗,滿載驚人發現。如果孕婦吃胡蘿蔔,新生兒也會喜歡牛奶帶有胡蘿蔔味。二到五歲的受試兒童,如果吃和桌對面成人一樣的食物,就會吃更快、更久、更多,從社會模仿中養成一生的偏好,而我們不自知。失衡的飲食,可能來自早期的認知失調。



      嬰兒哭鬧,有時餓了,有時尿布濕了,有時是要人抱哄。如果父母用食物安撫小孩,取代擁抱、撫摸、關愛,那麼小孩就胖。而父母會用食物來安撫小孩,往往是因為父母用飲食安撫自己。嬰兒得學習區分肚餓和情緒不舒服,但如果不餓就被餵食,干擾了學習,造成嬰兒認知缺陷。成年後也誤把情緒不舒服當成餓,直覺把食物往嘴裡猛塞。飲食習慣是秘密的個人史,讀這本書則是自我考掘的驚奇之旅。



      他從卡夫卡《絕食的藝術家》看出,自願挨餓出於自我不滿。厭食症、貪食症,往往是因為受虐,被施暴、被疏忽、酗酒、父母早逝、過度保護、高成就壓力等。有些是幼兒餵食障礙(體重身高發展正常,但因早產、心臟或呼吸道問題、營養、口腔肌肉或心理問題,抗拒餵食)、腸胃問題、家人吃飯吵架、感覺混亂。有百分之六到十六的成年受訪者表示幼年曾遭性虐待,導致飲食失控。有人在戒斷時雙手發抖,感覺發熱或畏寒,有人半夜被想吃巧克力的衝動驚醒,破窗闖入幾戶人家翻搜。遇過一次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二.五倍。多次遭性虐待者,罹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升高五倍。

    亦即歧視肥胖等於落井下石,胖不是嘴饞、懶得運動、比別人沒意志力。相反地,是受苦的表徵。



      《發條鳥年代記》中,笠原May說假髮是條不歸路,微禿戴假髮,不透氣就會全禿,一輩子脫不下來。節食是加劇飲食成癮的不歸路,越想減肥就壓力越大,越想吃。越成功挨餓,就越止不住暴食,新手的好運只讓人離不開賭場。鄭多燕健身舞、阿金博士低醣飲食法、防彈咖啡、生酮飲食、一六八斷食,都能短期見效,停止後復胖。關鍵在用吃解壓,使你抗壓耐操配合度高,效率過人,獨自承擔問題不麻煩別人,受委屈也不用跟人起衝突,飲食失調者可說是極端環境的高功能適應者。作者為胖除罪,透視個案以節食應付高成就壓力下的自我懷疑。也帶領復健,教人在動手取食前暫停,覺察棘手的負面情緒,給自己選擇權。可惜這不是速效萬靈丹,仍是鍛鍊項目。



      胖子決定要瘦下來才喜歡自己,獲知要先喜歡自己才會瘦,悲劇了。但在本書豐富知識翼護下,我們可以有勇氣承認討厭自己,然後不計成敗地喜歡自己。




    其 他 著 作
    1. 解人生真實的餓與煩!(套書兩冊)《飢餓信號》+《問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