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當醫生愛上了古玩

當醫生愛上了古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64612
鄭博章
心創世界國際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0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764612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收藏/鑑賞 > 瓷器/茶壺











    婦產科鄭博章醫師近20年陶瓷收藏回顧,帶您進入無價的陶瓷藝術世界



      ◎從素人一步步走向收藏家,20年的積累珍藏全記錄。

      ◎全書僅以陶瓷為主題,讓讀者盡情領略各式陶瓷之美。

      ◎全彩印刷、圖文配合,鑑賞瓷器的同時也能透過文字瞭解更多背景,豐富學識。



      行醫多年的鄭醫師閒暇之餘收藏古玩,

      從國內到國外,成為瘋狂尋寶家。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對於珍玩只求其真且精,絕不貪多求全,

      也不附庸風雅,更不唯利是圖!



      珍玩放在家裡就是些死東西,能派上用場,才是真的活寶貝,

      所以,將收藏已久的瓷器珍玩,拭去最後的灰塵,

      讓它們重新發出光芒,重新榮耀它們自己!

    ?


     





    1.北宋 汝窯天藍釉紙槌瓶(奉華款)(1086-1106)

    2.南宋 官窯粉青雙貫耳六角瓶(1127-1279)(修內司款)

    3.南宋 官窯粉青雙貫耳觚(1127-1279)

    4.宋或元 哥窯象耳環琮式瓶

    5.宋�元 哥窯長頸弦紋瓶

    6.宋�金 鈞窯紫紅斑泡沫碗

    7.金 鈞窯天青紫斑雙耳瓶

    8.宋�金 鈞窯天藍葡萄紫三足鼓釘洗

    9.宋�元 鈞窯天青紫斑釉雙系罐

    10.宋 鈞窯葡萄紫八瓣花口碗

    11.北宋 鈞窯葡萄紫出戟尊

    12.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玉壺春瓶一對 (官)和(易定)款(960-1127)

    13.北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960-1127)

    14.北宋�金 定窯六瓣葵花口刻花碗(長壽酒)

    15.宋 定窯白釉印花鑲口碗

    16.宋 定窯劃花鑲金口盤

    17.宋 定窯刻花龍頭流口執壺

    18.北宋�金 磁州窯刻花綠釉雙龍耳瓶

    19.宋 磁州窯黑釉褐彩花葉紋梅瓶

    20.宋 吉州窯黑釉玳瑁斑點執壺

    21.北宋 磁州窯珍珠地刻划花花鳥鸚鵡紋大罐(960-1127)

    22.北宋 磁州窯黑釉划花「醉鄉酒海」梅瓶(960-1127)

    23.北宋 磁州窯黑地剔花花卉兔紋罐(960-1127)

    24.北宋 磁州窯陰刻銘文梅瓶

    25.北宋 耀州窯青釉纏枝花卉兔紋折沿盤

    26.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渣斗

    27.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枝花紋玉壺春瓶

    28.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技牡丹紋玉壺春瓶

    29.元 綠釉黑花雲龍紋四繫蓋罐(1279-1368)

    30.元 孔雀綠描金牡丹孔雀紋四繫蓋罐(1279-1368)

    31.元 釉里紅八寶雲龍紋提梁壺(1279-1368)

    32.元 孔雀綠描金開光四季花卉紋八棱帶蓋梅瓶(1279-1368)

    33.明洪武 青花纏枝蓮紋龍柄鳳嘴執壺(1368-1398)

    34.明宣德 黃地釉裡紅雲龍紋扁瓶(1426-1435)

    35.明宣德 寶石紅釉盤(1426-1435)

    36.明宣德 寶石紅三魚紋高足杯(1426-1435)

    37.明宣德 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1426-1435)

    38.明宣德 青花「鴛鴦蓮池紋」蓋罐(1426-1435)

    39.明宣德 洒藍地雲鶴紋葫蘆瓶(1426-1435)

    40.明宣德 青花纏枝牡丹紋大口梅瓶(1426-1435)

    41.明宣德 寶石藍三魚紋仰鐘式碗(1426-1435)

    42.明成化 青花嬰戲圖薄胎瓜棱碗(1465-1487)

    43.明成化 斗彩雞蟋蟀罐(1465-1487)

    44.明成化 青花團龍鳳紋瓜棱帶蓋葫蘆瓶—對(1465-1487)

    45.明成化 青花葵花紋宮碗(1465-1487)

    46.明成化 青花海水雲龍紋長頸瓶(1465-1487)

    47.明成化 青花萊菔紋暖碗(1465-1487)

    48.明弘治 黃地法華釉龍鳳紋高足杯(1488-1505)

    49.明正德 素三彩法華鴛鴦蓮池紋六角雙耳瓶(1506-1521)

    50.明嘉靖 斗彩纏枝如意雲紋蒜頭瓶(1522-1566)

    51.明萬曆 青花嬰戲紋罐(1573-1620)

    52.明萬曆 五彩龍鳳人物紋高足碗(1573-1620)

    53.明萬曆 五彩龍鳳紋梅瓶 —對(1573-1620)

    54.明崇禎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筒瓶(1628-1644)

    55.明崇禎 青花仕女圖筒瓶(1628-1644)

    56.清順治 青花荷蓮鷺鷥紋花觚(1644-1661)

    57.清順治 青花麒麟蕉葉紋筒瓶(1644-1661)

    58.清順治 青花博古紋花觚(1644-1661)

    59.清康熙 綠郎窯青花三瑞獸紋缸(1662-1722)

    60.清康熙 青花仕女圖觀音尊(1662-1722)

    61.清康熙 青花人物「跪地封侯」紋觀音尊(1662-1722)

    62.清康熙 青花銅雀台前比武圖棒追瓶(1662-1722)

    63.清康熙 五彩雉雞牡丹洞石花草樹木紋象腿瓶(1662-1722)

    64.清康熙 青花地白纏枝蓮紋花觚(1662-1722)

    65.清康熙 青花「三顧茅蘆」紋棒追瓶(1662-1722)

    66.清康熙 青花開光人物紋天球瓶(1662-1722)

    67.清康熙 郎窯紅膽瓶(1662-1722)

    68.清雍正 青花鳳紋罐(1723-1735)

    69.清雍正 琺瑯彩三多紋雙耳抱月瓶(1723-1735)

    70.清雍正 青花將軍瑞獸紋棒槌瓶(1723-1735)

    71.清雍正 寶石紅釉玉壺春瓶(1723-1735)

    72.清雍正 胭脂紅釉高足杯—對(1723-1735)

    73.清雍正 胭脂紅釉小酒杯—對(1723-1735)

    74.清雍正 檸檬黃釉高足杯—對(1723-1735)

    75.清雍正 鬥彩勾蓮紋貫耳瓶—對(1723-1735)

    76.清雍正 鬥彩蓮花紋蓋罐(1723-1735)

    77.清乾隆 粉彩胭脂紅釉五龍戲珠海水紋膽瓶—對

    78.清乾隆 粉彩「江山萬代」如意耳琵琶尊(1736-1795)

    79.清乾隆 爐鈞釉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壺(1736-1795)

    80.清乾隆 青花海星形折枝四季花卉紋香爐(1736-1795)

    81.清乾隆 粉彩描金珍珠地博古紋雙螭龍耳抱月瓶(1736-1795)

    82.清乾隆 天藍釉葫蘆瓶(1736-1795)

    83.清嘉慶 詩文碗(1796-1820)

    84.清道光 青花庭院嬰戲紋貫耳瓶(1821-1850)

    85.清咸豐 黃地白立粉堆花(法華)花鳥紋賞瓶(1851-1861)

    86.清咸豐 青花開光人物花卉紋大海碗(1851-1861)

    87.清咸豐 粉彩福壽花卉蝴蝶紋長頸瓶(1851-1861)

    88.清光緒 粉彩?子戲球紋長頸瓶(1875-1908)

    89.清宣統 粉彩描金百蝶花卉紋賞瓶(1909-1911)

    90.民國 珠山八友鄧馨珊(1874-1930)魚藻紋筆筒

    ?





    作者序



      唐賈島(779∼843)《劍客詩》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我的收藏歷史



      記得我第一次買瓷器時大概是在2005年(民國94年),當時因為初到台南行醫,又剛買了新的房子,看到客廳空空蕩蕩,就心想可以擺一些藝術品作裝飾,而且住家又離當時台南玉市(位于臨安路上)非常近,因此就常常利用午休時候去逛玉市,從此就誤打誤撞的走入收藏這條不歸路上。剛開始什麼都不懂看到一支漂亮的瓶子,便問店家「這是什麼」?他答:「那叫青花」,問:什麼時候的?, 答:看瓶子底部有寫著朝代的名稱哩!「大清乾隆年製」嗯不錯,就這樣就成交了我人生所買的第一支陶瓷,最後當然確是膺品啦,哈! 因為我幾乎只要有玉市開放的時間,我都會去參觀、瀏覽,所以認識了不少的同好前輩,在我好學不倦,虛心求教之下終于買到了第一支真品即清順治青花博古紋花觚,同時也買到了第一本有關古董的書籍。即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著的《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從此也才知道玩古董是可以從書本上求學問的。此後在我的勵精求進,努力不懈之精神下,我的古玩知識才從「初極狹,才通人」而達到「豁然開朗」之境界。當然以我的財力,想要在拍賣場上和那些有錢的企業家(entrepreneurs)爭奪國寶,那是有如雞蛋碰石頭般的不可能。所以我只好勤作功課到處參觀世界各大博物館裡所藏的那些國寶來增加我的鑑定知識,提高我的眼力。然後本著「錢要花在刀口」上,加上我的討價還價之功力(negotiation)在有限的財力之下,且只進不出(當然腳貨例外),才能達到今日之小小規模。在收藏的生涯當中,如果你一生能碰到一件珍罕品很可能就是一筆可以安身立命的財?。如何讓收藏呈現斂財的功能?「捂寶」是極有效的手段。「捂」不僅讓守望者有時間去研究發現,更讓守望者有充足的時間去面對機遇。而盛世興文化勢必導致藝術品大幅度水漲船高,以及無數的機遇出現。東漢王充曾?過:「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收藏也一樣,一切隨遇而安,量力而為。到底能成就些什麼,Who knows? 只能盡人事,聽天命而己。至於你所買到的東西,值不值呢?答案是「高興就值」。



      我們知道要成就藝術事業,聰明才智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的執著,無論收藏家或藝術家,在這行業裡沒有窮極一生執著的抱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收藏這一行,要算其有多大之成就,應該是在他蓋棺論定的那一天才知道。我的收藏本著「只求其真且精,絕不貪多求全,也不附庸風雅,更不唯利是圖」之原則,日以繼夜,點點滴滴,當然其中有血有淚之過程,歷經艱辛萬苦,而後才得到夢寐以求之寶貝時的欣喜若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實不值為外人道也。我們都知道在古玩市場所憑藉的不外乎是1.學識眼力2.膽量財力3.智慧謀略4.門路信息。以上四種缺一不可。在古玩行裡多的是有錢的沒眼力,有眼力的卻沒錢,等到你有錢又有眼力的時候又缺少膽量不敢輕易下手,再等到你有錢,有眼力又有膽量的時候,哇!東西沒有了。所以該出手的時候還是要出手,否則會後悔終生。當你買到「打眼」之貨時,沒關係,金錢上的損失,卻能讓你得到許多寶貴之經驗,所謂「吃一塹,長-智」。可是當你漏掉一件寶物時,卻是有如跌入萬丈深淵般的永不復生。稀、真、精、美是每位收藏者都想追求之目標,但是這事談何容易,因為古玩市場裡是個人和千軍萬馬在作戰,不光榮犧牲,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你還要求他毫髮無傷,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極不可能之事情。本人在此整理出一些個人收藏之精品(姑且稱之)來跟諸位見面,正如美國著名收藏家史樂思(Eskiel? Schloss)所?的「在收藏家的生命中,總會到達一個時間,計算在漫長過程中所成就是什麼?對我們來?這正是讓我們把所收藏的一些重要代表作離開我們而去榮耀它們自己的時刻」。因此我就把收藏已久的這些瓷器珍玩,拭去最後的灰塵,讓它們重新發出光芒。因為這些珍玩放在家裡就是些死東西,那天它們能派上用場了, 那才是真的活寶貝。它們的光芒不是來自於我的文章解說,而是來自於它們本身之實力。常言說的好:「不管你當初買的是什麼東西,多少錢買的,甚至於在那裡向何人買的,那都己經不重要了,只要它是國寶,總有一天是會被別人認出的。」我希望我此舉亦能達到拋磚於同行,就教於同好之作用。謝謝各位。



      A dream that can be completely realized is not worth dreaming. The higher the dream, the more its difficult to realize fully. But we should not say since this is true, that "We should dream only of easily attained ideals. A man will have his own defeats when he pursues the unattainable. But his struggles is his successes.



      你做你的夢,我做我的夢,同樣是收藏,同樣是做夢,但卻是有「天壤之別」。一個是夢想成真,一個是夢想破滅。究其原因與權力無關、與地位、金錢和老少都無關,但是卻與你的理念和眼力有關。「眼力」是什麼呢?「眼力」就是你的收藏知識、經驗和市場訊息瞬間的結合。



      「一直種田的那叫農民,當過縣長後再去種田的才是陶淵明」。一味的去收藏而不去做研究的,那只是藏品的保管者,既有真藏又有學問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收藏家。所以在此希望各位先進、前輩和收藏同好者,大家彼此之間互切互磋,各自努力以期有朝一日能從見蝦,而後察魚鱉,進而達到「觀蛟龍」之最高境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