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藝術遇療是透過藝術與本能相遇
本書《榮格取向藝術遇療:療癒原理與效應》 (Jungian Art -Encountering Healing: Principles and Effects)的「藝術遇療」其療癒訴求與特色是什麼?在我個人的觀想中,藝術遇療可大可小,除了聆聽、看見、接納、同理和對話等一般療癒素養之外,可以匠心帷幄也可以即時、即興、隨興、任意、恣意,但,「心在」很重要;心在之後,感在,意在,情在,品在,人在。當我們以「心在」的狀態進行藝術表達的時候,能擁有三個本能,一是「專注」地導引自我美感關係,一是「放鬆」身心在周邊情意中流動,再者是「象徵」地以媒材品質化為儀式而連結世界與人;所以說,藝術遇療是透過藝術與本能相遇—專注、放鬆、象徵,而遇見療癒。藝術遇療多數時候沒有預設療癒目標、沒有評估與處遇、不一定生產具體的藝術作品;它更期待像園丁那樣每天安住於當下,當本能逐漸地復原時,就可以自發性地整一畝田和種下可以漸漸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種子。
然而,一旦藝術遇療是以生產藝術作品為取徑時,創作中往往會同時接納自己的不足與過往汙點,因而具有更大的張力,所以,當我們透過創作一再觀看,並透過新的描繪而改寫自己時,可能因此發生強而有力的遇療。因為,藝術既寬且大,其中寬宏地容納了各種性格的人及其表現形式,從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精神來說,一個人可以從藝術中看到自身的多種人格面相。一旦看見全面向、選擇適合存在的主體人格來整合其他面向,並善盡現實中的義務,就是拿回自主權而朝向個體化之路。同樣地,藝術遇療雖然沒有須具備專業具象繪畫技巧的必要性,不代表它排斥繪畫技術,而是在專注、放鬆和象徵本能裡,藉藝術的多元性與包容力來承載個人直覺表露的或發展中之技術。這種只要動手操作就自然衍生的技術,會寓有一個人用心從事的自我導引、身體反應、情緒訊息、媒材經營、圖像反應,以及自我覺察。Jung(1997)的「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藝術工作模式,也是在第一階段推崇一個放下他者的無心之境後,逐漸轉向心的流動、心的整合、心的凝聚,最後更致力於重新實踐心之所向。
需特別聲明的是,Jung理論,具有喚醒現代人追求內在深度經驗的渴望。雖然對於韌性高的心靈而言,打開深度的潛意識世界後,可能打開自我更加遼闊的人生視野,遇見療癒;但對於韌性低的心靈而言,卻有可能導致自我受困在潛意識的原型之海,而回不到社會常軌。所以,作為一個生活世界的常人,若沒有理由放棄身邊重要的人情世故而逕自追夢去,也就無法對Jung的深層心理分析內容照單全收,因此本書並未刻意深入其經典的深層心理學概念,例如: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情結(complex)、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煉金術(alchemy)、占星術(astrology)等。
然而,Jung也相當注重整全的人格發展,尤其是留意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壓抑的心靈面向會巧妙地跟社會結構的觀察結合起來,而有了陰影與人格面具;這樣的概念非常適合現代人有意識地轉向勘測自我位置、自我理解、與自我陰影和解、練習整合自我意識與無意識,和自我追尋。所以,本書仍在文章中廣泛涉獵了意識與潛意識(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自我與本我(Ego / Id)、原型(archetype)、象徵(symbol)、共時性(synchronicity)、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轉化(transformation)、個體化(individuation)、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等。也會透過自由塗鴉、分割畫面、盒子、沙遊曼陀羅、黑白紙張的對畫、內在小孩、面具等等實際團體工作素材的探索,來呈現多面向的圖像體會與對話。
本書依循上述原則進行架構設計,第一篇「藝術遇而療之的原理六大效應」,綜合我多年藝術治療與藝術遇療的經驗,並參考相關領域視角,還穿插很多實務小故事,以人主體為根本來構築一套知能系統,共六章:導引效應;身體效應;情緒效應;媒材效應;圖像效應;覺察效應。第二篇「藝術遇療實務一」,由不同作者書寫實際參與藝術遇療工作坊過程的體會,呼應第一篇各章之主要概念,共七章:藝術遇療團體方案引介(徐玟玲);參與團體歷程故事1至5(作者依章節序為:吳雅琪、曾彥茹、買怡貞、葉菀婷、陳奕璇);藝術遇療團體方案效益歸納(徐玟玲)。第三篇「藝術遇療實務二」,由不同作者從較深廣層面書寫體會與心得,共四章:從自然啟動的藝術遇療引介(徐玟玲);參與團體歷程故事6(洪瑩懿);〈與自己面對面,拼貼為伴〉(秦于絜);〈歷程性轉化中的生命引線—從榮格心理學看美國演員Jim Carrey的藝術遇療〉(徐玟玲)。第四篇是「後記」,由我整理一些對讀者的提醒,也特別設計能幫助讀者歸納閱讀心得的一式表格。非常感謝前述作者群,先是真誠投入團體中的藝術遇療,又用心收拾了那段精采的生命旅程,與我一起在遇上世界疫情爆發的年份裡,分享我們透過藝術的療癒心得,和很多大大小小的真人故事。
徐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