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灸針PK柳葉刀:醫療變遷與現代政治

灸針PK柳葉刀:醫療變遷與現代政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447631
楊念群
三聯
2021年2月26日
147.00  元
HK$ 132.3  






ISBN:9789620447631
  • 叢書系列:三聯人文書系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三聯人文書系


  • 社會科學 > 總論











      本書透過「醫療史」觀察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和政治轉變,角度新奇,不乏趣味性。內容涉及中國人在西醫治療下的身體感受、個體如何在新的社會空間裡得到安置,以及這些安排在相關治理體系的配合之下是如何被制度化的,最後則試圖辨析這種制度化設計在某一特定時刻如何轉換成了廣泛的政治動員。概而言之,全書主題可提煉出以下幾個關鍵詞:身體、空間、制度和社會動員。以此為線索,讀者可以尋覓出一條從醫療史角度觀察中國政治變遷的新路徑。


     





    自序:當手術刀插入中國人身體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 001

    「地方感」與西方醫療空間在中國的確立 005

    「蘭安生(John B. Grant)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間的轉換 075

    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兼論京郊「巫」與「醫」的近代角色之爭 113

    附錄:如何從「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代政治? 207

    作者簡介 231

    著述年表 232





    ?





    總序



    陳平原




      老北大有門課程,專教「學術文」。在設計者心目中,同屬文章,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文藝文」,也可以是步步為營的「學術文」,各有其規矩,也各有其韻味。所有的「滿腹經綸」,一旦落在紙上,就可能或已經是「另一種文章」了。記得章學誠說過:「夫史所載者,事也;事必藉文而傳,故良史莫不工文。」我略加發揮:不僅「良史」,所有治人文學的,大概都應該工於文。



      我想像中的人文學,必須是學問中有「人」─喜怒哀樂,感慨情懷,以及特定時刻的個人心境等,都制約?我們對課題的選擇以及研究的推進;另外,學問中還要有「文」─起碼是努力超越世人所理解的「學問」與「文章」之間的巨大鴻溝。胡適曾提及清人崔述讀書從韓柳文入手,最後成為一代學者;而歷史學家錢穆,早年也花了很大功夫學習韓愈文章。有此「童子功」的學者,對歷史資料的解讀會別有會心,更不要說對自己文章的刻意經營了。當然,學問千差萬別,文章更是無一定之規,今人著述,盡可別立新宗,不見得非追韓摹柳不可。



      錢穆曾提醒學生余英時:「鄙意論學文字極宜著意修飾。」我相信,此乃老一輩學者的共同追求。不僅思慮「說什麼」,還在斟酌「怎麼說」,故其著書立說,「學問」之外,還有「文章」。當然,這裡所說的「文章」,並非滿紙「落霞秋水」,而是追求佈局合理、筆墨簡潔,論證嚴密;行有餘力,方才不動聲色地來點「高難度動作表演」。



      與當今中國學界之極力推崇「專著」不同,我欣賞精彩的單篇論文;就連自家買書,也都更看好篇幅不大的專題文集,而不是疊床架屋的高頭講章。前年撰一《懷念「小書」》的短文,提及「現在的學術書,之所以越寫越厚,有的是專業論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眾多陳陳相因的史料或套語來充數」。外行人以為,書寫得那麼厚,必定是下了很大功夫。其實,有時並非功夫深,而是不夠自信,不敢單刀赴會,什麼都來一點,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紅皂白,眉毛鬍子一把抓,才把書弄得那麼臃腫。只是風氣已然形成,身為專家學者,沒有四五十萬字,似乎不好意思出手了。



      類似的抱怨,我在好多場合及文章中提及,也招來一些掌聲或譏諷。那天港島聚會,跟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陳翠玲偶然談起,沒想到她當場拍板,要求我「坐而言,起而行」,替他們主編一套「小而可貴」的叢書。為何對方反應如此神速?原來香港三聯向有出版大師、名家「小作」的傳統,他們現正想為書店創立六十週年再籌畫一套此類叢書,而我竟自己撞到槍口上來了。



      記得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九三二年出版,也就五萬字左右,錢鍾書對周書有所批評,但還是承認:「這是一本小而可貴的書,正如一切的好書一樣,它不僅給讀者以有系統的事實,而且能引起讀者許多反想。」稱周書「有系統」,實在有點勉強;但要說引起「許多反想」,那倒是真的──時至今日,此書還在被人閱讀、批評、引證。像這樣「小而可貴」、「能引起讀者許多反想」的書,現在越來越少。既然如此,何不嘗試一下?



      早年醉心散文,後以民間文學研究著稱的鍾敬文,晚年有一妙語:「我從十二三歲起就亂寫文章,今年快百歲了,寫了一輩子,到現在你問我有幾篇可以算作論文,我看也就是有三五篇,可能就三篇吧。」如此自嘲,是在提醒那些在「量化指標」驅趕下拚命趕工的現代學者,悠?點,慢工方能出細活。我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或許,對於一個成熟的學者來說,三五篇代表性論文,確能體現其學術上的志趣與風貌;而對於讀者來說,經由十萬字左右的文章,進入某一專業課題,看高手如何「翻雲覆雨」,也是一種樂趣。



      與其興師動眾,組一個龐大的編委會,經由一番認真的提名與票選,得到一張左右支絀的「英雄譜」,還不如老老實實承認,這既非學術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書人,以他的眼光、趣味與人脈,勾勒出來的「當代中國人文學」的某一側影。若天遂人願,舊雨新知不斷加盟,衣食父母繼續捧場,叢書能延續較長一段時間,我相信,這一「圖景」會日漸完善的。



      最後,有三點技術性的說明:第一,作者不限東西南北,只求以漢語寫作;第二,學科不論古今中外,目前僅限於人文學;第三,不敢有年齡歧視,但以中年為主──考慮到中國大陸的歷史原因,選擇改革開放後進入大學或研究院者。這三點,也是為了配合出版機構的宏願。

    ?
    二○○八年五月二日

    於香港中文大學客舍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思想史六講
    2.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