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台灣水塔地景風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911180
康原
遠景
2020年11月18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3911180
叢書系列:
遠景叢書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遠景叢書
分
類
藝術設計
>
攝影
>
各類攝影
>
紀實攝影
同
類
書
推
薦
新驛境.鐵道記憶:高雄車站遷移及鐵路地下化紀念影像集
這裡沒有夢:逆父、不肖子和踽行者
臺北之胃:徒步街拍,深入在地,市場裡的臺北滋味
香江情懷•光影百年
重翻照相簿子【博客來獨家鋼印簽名版】
內
容
簡
介
關於水塔,台灣人有著獨特的愛好與詮釋。談到愛好,自然是幾乎家家戶戶,或是社區大樓都會架上水塔以求取水之便;而詮釋呢,不曉得讀者是否注意過,原本的水塔是架於高處,故稱為塔,但台灣對水塔的已是採取實用取向,採蓄水功能為主,至於是否至於高處,已非重點。從以上的現象,可知台灣人對水塔使用的普遍性與依賴性,以至於衍生出如此特有的情況。
水塔,是儲存水的大型容器,水是生命的源頭,因此人類的文明都是源於大河。以唐代世界最大的都市長安為例,棋盤狀的都城分成108坊個居住區(不包含東、西市及皇城、宮城),每個坊里的正中央都有一口井,供應整個坊內的生活所需。所以井水是生命的泉源,也是居住環境的的共同記憶,家鄉的點點滴滴必然與井水有關,所以有了「離鄉背井」的成語;南宋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是對北宋詞人柳永的推崇之詞,有井水處,指的就是有人群聚居之地。
台灣,自古以來引用井水與河水,除非自家有井,或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否則儲水也是生活上的必然。在40年前,家裡建了平房,並在屋頂蓋了一個從側面看過去呈現「L」形的水泥水塔。當時見到工人將砂土、木炭、石頭等一層層的鋪在後方高起之處,做為過濾之用,底下的抽水馬達將地下水送到水塔上方,水再沿著過濾層一層層下滲,最後流到下方的蓄水池,這就是我對水塔的第一印象。因為水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人們想盡辦法取得或盡量留置,這也是目前水塔林立的原因。
任何一種人為景觀的形成,必然有其環境因素,台灣是屬於荒溪型河川為主,水流屬於間歇性,簡而言之,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政府設立了大型的水庫攔水,而百姓則架設了水塔儲水,家家戶戶的水塔也就成了台灣特有的人文景觀,不論是否美觀,它的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實,也是台灣環境的共生景觀。
通常,一般人對於熟悉環境的覺察力較低,甚至於會因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無感,有誰會覺得家家戶戶屋頂上的水塔有甚麼特別的呢?很巧的,有兩位攝影家注意到這種特殊的人文景觀,先是游本寬出版攝影集《有水塔的台灣風光》系列(2008-2011),近來,作家康原發現另一位攝影家郭澄芳也拍了一系列台灣的水塔照片,似乎攝影家看待事物的視角與聚焦的關懷是與眾不同的,他們除了能捕捉一般人未能察覺的光影之美與獨特的空間構圖感受之外,更能在平凡處察覺非凡的視覺衝擊。
康原與郭澄芳在2018年曾合作出版《滾動的移工詩情》,康原透過郭澄芳鏡頭下的移工面貌,以詩歌進行想像的的詮釋,使得影像更具故事性與深刻性。這次的合作相當的成功,除了這本書獲得高度的評價之外,康原也針對移工與影像的議題進行了數十場的演講,並得到熱烈的迴響。此次的合作,建立了彼此的默契,康原對郭澄芳鏡頭下所欲捕捉的人情、時代與空間的氛圍,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們這次再度合作,以郭澄芳影像中的台灣水塔為主題,由康原進行文字的詮釋,共同出版這本《台灣水塔地景風貌》。
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透過書名掌握影像的主體是水塔,但綜觀全書,攝影者郭澄芳的作品張張有水塔自不待言,不過康原的文字詮釋中,乍看之下經常不談水塔,而且像是「跑野馬」般的揚塵而去,不知其去向。不過,如果仔細體會,則會發現康原的文字是「反常合道」,所謂反常合道就是表面上超越一般思考的常規,但再細究其脈絡,卻合乎情感邏輯,而且具有別出心裁的效果。因為影像中的水塔是清晰呈現的,畫面也是明確的,所以康原必須將與照片相關的蛛絲馬跡進行延伸說明,藉以帶入個人情感、經驗,以及大環境的歷史、地景、文化與人文脈絡之中,讓讀者透過影像的衝擊與文字的牽引而有更加縱深的體驗。
目
錄
作者序:台灣水塔地景風貌??? 康原
攝影家序:台灣水塔風情的創作與思考??? 郭澄芳
孤單的水與燦爛之塔??? 郭澄芳
水塔的詩情藝術
塔下市井生活
寂靜的田園水源
微光下尋找影像故事
導讀:攝影家的創作,文學家的創造??? 曾金承
附錄(詩人與攝影家的故事)
一、家族的故事??? 郭德蔓
二、香山上的文學藝術家族??? 黃慧鳳
?
序
序
台灣水塔的地景風貌
康原
約在西元兩千年以後,筆者曾經看過攝影家游本寬拍攝《台灣房子》系列作品,有評論家陳奇相寫著:「這些系列是游本寬發現驚豔台灣房屋無奇不有虛幻的真實景象,分門別類:民舍、商家、宗教建築物等等,好奇無非在外貌、造型及瑰麗色彩等的搭配,打心底讚嘆屋主的創意與自信,讓他有更貼近這塊土地的實質感,雖有點混雜顯得醜陋,多元中示現在地旺盛生命力及地方最獨特的美學觀。」這的確是台灣建築物外貌的寫實素描,特殊的台灣地景風貌。
再經過了五、六年之後,游本寬由台灣房屋系列作品,延伸拍台式景觀《有水塔的台灣風光》系列(2008-2011):評論家陳奇相又寫著:「……當你觀看台灣房子時,加裝水塔就在眼前。一般城鄉家家戶戶屋頂上水塔林立就成為台灣人為最特殊自然景觀之一,台灣小水塔具強烈的在地性格:銀白色、半圓頂筒狀,造形和大小都相當一致,也顯現了在地自來水工業的現況。確實,台灣房子蓋得再豪華或簡樸,頭上頂著一筒小水塔或是外加冷氣機,任其多彩多姿的房舍都顯荒唐突兀,這是台灣庶民文化環境美學徵象嗎?原相雖是不堪卻是最真實,確實攝影是去發現、去學習、去體驗,並從中找回自已的真面目。」這兩則評論引起筆者對台灣房屋建築形式及屋外加上其他設施的注意與觀察,鐵窗的裝置、屋頂的加蓋、水塔的陳設等,並對台灣地景環境做了一些反思,也在思考陳奇相論文中所說:「房子是人類居住的生活空間,是地理環境及文化所形成的樣貌,每個地方房子都攸關在地的生活習俗及美感經驗,呈現地景的表面張力。台灣房子是在地存活外顯風光映現,是台灣集體意識最傑出的地景藝術或社會雕刻?」這些諸多的問題,攝影家作品與評論者的見解,確實也帶給人們對台灣地景美學的省思,該也會讓一些建築師在房屋設計時,對儲水設施做更深入的檢討。
台灣,這塊四面環海的島嶼上,河川短急留不住雨水,水庫每逢乾旱季節常常缺水,雖然有自來水設施,也常遇到無水可用的困擾,因此,每個家庭的屋頂上,都會置放白色鐵製或不鏽鋼水塔,用來儲水以備生活上所需。住宅密集的地方,眺望時常見高高低低的圓形物品,猶如一顆顆朝向天上的巨大飛彈,在日光下常會有反光的現象,到了晚間在路燈或月光的折射下,有許多變化構成特殊的水塔地景風貌。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在建築師的精心規劃設計下,水塔形狀千變萬化,許多種水塔造型添加了屋頂上的各種風景。
地景一詞導源於德文Landschaft及英文Landscape,由於觀念見解不一,筆者以為「某一個地區具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有形特性的景觀。景物之呈現,有其特殊的形貌,如八卦山的整座山頭,可算是一座自然(Natural)地景。而在山頂上建構的八卦山文學步道或前進文學地標,可算是一種文化(Cultural)地景。而家屋上或街屋旁的水塔是生活所需,也該是生活文化的景象。」不管是自然地景或文化地景,在一個特定的社區中,會帶給居民共同生活的方式,每天接觸的此種地景中,白色水塔成為台灣居民心中共同熟悉的景觀,漸漸的形成一種居民的共同記憶,台灣這種水塔在外國人的眼光中,或許也是一種特殊風貌,台灣的特殊文化的表徵。
後來筆者發現攝影家郭澄芳,也在拍攝台灣的水塔系列作品,只是他的影像作品是透過攝影家的藝術表現手法,除了記錄這塊土地上特有的地景之外,也加上自己對景觀的特殊感受,有些作品中是充滿著各種對環境的情緒,他在都市水泥叢林中或田野間拍照,發現一些日光照射下,反射出金光燦爛的白色水塔,這些水容器被置放在屋頂上,很少人去注意到它的存在,卻吸引攝影家的目光,入夜以後在月色、燈光的照射下,水塔孤孤單單的守候在家屋、田野、工廠,市場、廟宇之間,水塔真是無所不在,變出各種不同的景觀面貌;這些水塔樣貌變成攝影家一幅幅心靈的意象展示在人間,於是他透過光與影的變化紀錄著在人間的水塔存在的樣態,畫面上也說明了台灣人的常民生活情況,記錄一個年代的地貌。
以水塔為主題入鏡的影像,它,不只是拍攝水塔,而帶入了環境中人類生活的各種情境,也說明了人與水密切的關係,人類若離開水生活就會遭受不方便,從歷史上去考察文明的發展,人類都是從有水的河岸旁開始聚居,慢慢地發展到平原、高山間、城市裡,科技的發達就把水運到人群居的地方,供需要的人或植物來享用,生活上的需要用水使置塔應運而生吧!
郭澄芳常拍攝街頭巷尾的人物活動,有時記錄人間的各種景觀,以自己的角度去表達,拍出自己心中的景觀,常常隨興的按快門,近年來尋找以水塔為拍攝標的物,從早到晚尋尋覓覓,經過四、五年時間的累積,有了可觀的成績;筆者選擇其中一些作品,把它們分成四個系列來談,以文學家看影像的感覺,做很主觀的分類來詮釋。
有一系列作品是「水塔的詩情藝術」,注重影像的藝術性表達,當攝影家按快門時,心中可能充滿詩情畫意,能讓閱讀影像的人進入詩的情境,筆者運用台語詩的語言,去呈現圖像的情境,看圖讀詩想像台灣人的生活與語言,這一類作品攝影家有暗喻的觀念存在,然而詩也是一種想像的創發,透過閱讀影像來寫詩,是羅蘭•巴特所說的:「知面指涉的是依據個人的知識文化背景可對相片加以解讀的普通情感,亦即『經由道德政治文化的理性中介所薰陶的情感』。」因此詩是筆者主觀的見解,而不是圖片說明,也可能是圖像中景物的景物刺點所引發的詩想。
其二是「塔下的台灣市井」系列:在報導攝影中,羅蘭•巴特則主張多數的報導攝影都是「單一攝影」(photographie unaire),這類影像足以誘發觀者的乖順興趣,存有知面並造成震驚,此種視覺語言「誇張地轉換『真實』而不使之分化搖曳」,塑造一種凝聚力與單一的詮釋方向,致使觀者瞬間就接收了,然並未能營造出殘存心中的深遠意義。這是郭澄芳走拍水塔時,所遇到的心中風景被他發現、記錄下來,呈現出台灣人的生活與街景風貌,以自己的文化觀點去體會相片中的物事,譬如夜市生活點滴、農村的殘敗景象、建築工程的生活紀實、社區的彩繪、富豪人家的高等住宅等,都會誘發觀賞者的興趣與感動,也會引起一些反思。
第三類是「寂靜的田野水源」,涵蓋範圍較廣,是台灣田園中的地景攝影,台灣常常有缺水的危機,農用水不夠、民生用水常常發生問題,人人擔心斷水的時候,所以常用水塔來儲水,讓台灣的街頭巷尾、田野、山崗、海邊甚至墓園,到處可以看到水塔,這些水塔總是靜靜地守候著台灣人生活的場景。水塔這個系列性的主題,看見臺灣現代攝影多觀點的輻射,每個攝影家都去選擇他所感受強烈的影像之時,就會產生不相同的討論議題,經過閱讀影像會產生多重多義詮釋。
另一類是從「微光中尋找影像故事」:評論家盧大中曾在〈捕捉微光之中的美好〉文中提到:「愈是昏暗,各種光線漫射出的色彩愈是讓人心動,各式各樣精心設計的燈光,或是搖曳燭台的光影,都會讓人想要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刻,並與他人分享。而在昏暗場合拍攝時,閃燈使用的時機與操作方式皆有一定的理則可循,只要掌握要訣,攝影者定能及時設定好各項數據,獲得完美影像!」可見這是利用微光下攝影的另外一種風味,弱光的拍攝使作品有了更多的想像。
從這四個類型的作品中,可以了解攝影家如何以圖像去表達地景:比如整排連結一起的販厝,屋頂上整齊劃一的水塔在雲天下、烈日下、月光下所反映出的景觀,或在墓園旁、樹林、鳳梨田、水果園中都有水塔的身影,這些圖像有象徵的意義,也是社會各角落的地景紀實影像,留下生活的紀錄成了常民生活的簡約告白,見證了台灣人市井生活形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白沙坑迎排燈的奇幻旅程[精裝]
2.
台語新詩代:2024台語詩選
3.
對囡仔古到囡仔歌
4.
浮動:公佮孫的臺語詩畫
5.
番薯記持。臺灣詩
6.
白沙山莊的雲
7.
臺語話神仙Ⅱ(全五冊)[精裝]
8.
臺灣島。海岸詩
9.
賴和的相思
10.
逗陣來唱囡仔歌7:幼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