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感受無限
侘寂(??、??)
影響任何一個藝術領域的終極的日本美學
侘寂(??、??)
影響任何一個藝術領域的終極的日本美學
一種簡單、自然形成的品質,可以深度地滿足與影響使用者。──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
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
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
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終極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學意識。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經「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進陰影,竹支茅屋的元素與結構暗示了短暫、輕微、拙劣。美,是對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
當空間縮減,時間積累,在象徵虛空之所的茶室中,隨處可得的簡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級的藝術,價值概念更迭。美在於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構宇宙,當下即是永恆。
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對稱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無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義美與生活、懾服西方的日本美學。
名人推薦
「好的設計,是從內部滲透出來的。」──柳宗理
「美是克制,追求極致的『這樣就好』。」──原研哉
「一顆擱淺在沖積平原的石頭,從上游順流而下,歷經時間琢磨,消除了原有的諂媚、主張、色彩、誇張,最終成為美麗的圓石。那是彷彿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光彩的美。」──杉本博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