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認識食材來源,體驗食物的原味
多數人要開始洗手作羹湯之際,總要參閱坊間食譜,尤其是名廚示範的食譜。我也不例外,不但會收藏食譜,更以作研究的心態「閱讀」食譜,想像著每一道菜餚的製作流程,久而久之,也可以說的一「口」好菜。看到《日日幸福廚房大百科3:聰明吃肉類,養生有活力、不怕胖!》的內容時,有些驚訝,原來供食用的家畜或家禽,不但品系多元導致肉質差異,屠宰後分切出不同部位,更有不同的處理以及烹調方式。因此食譜不只是食譜,更是一般家庭選擇食材的工具書,甚至可以做為餐飲學校的教科書。
本書提供主要肉類食材選購與相關烹調方式,包括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與鵝肉,每一種肉品再根據不同部位設計菜單。以豬肉為例,就分為松阪肉、豬頸肉、大小里肌、大排骨、豬肩胛排、豬前蹄、豬棒腿等等,再加上豬尾、豬頭皮、豬耳朵以及內臟,要說完一頭豬,還得花點時間。撰寫食譜的兩位大師,雖然以中式料理手法為主軸,卻能融合多國菜餚的精神,讓肉品的每一部位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最佳的美味。書中隨處可見簡單卻具創意的烹調方式。譬如,燙熟的松阪肉與羅勒、洋蔥、番茄、小黃瓜等拌勻,再以檸檬汁、魚露調味,像極法式套餐前菜,簡單,卻讓松阪肉鮮嫩而有彈性的口感完全展現。常被棄之不用的雞皮,煸出雞油後,搭配辣豆瓣醬、小黃瓜就可以做出一道具有川菜風味的家常菜;雞油再與麵線拌一拌,又是一道的佳餚。閱讀此書之際,同時有馬上動手的衝動。
國人因為工作、所得、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外食比例相對高;冷凍食品因加熱處理的便利性,也逐漸成為餐桌上的主角。惟餐廳以營利為目的,選擇食材,仍以成本為主要考量。加工食品則必須耐儲存,同時保持色澤與口感,添加物成為必要品,食安問題其來有自。因此農政部門大力推廣「食農教育」,要讓每個人,從小參與農耕活動,以認識食材來源並且體驗食物的原味。不過完全倚賴學校教育,略嫌不足,因為最讓人忘不了是家裡的味道!透過親子一起認識食材與選購食材,一起完成一道菜餚,不但保障食品安全,也增添親子同樂。更重要的是,誰說做菜是媽媽的工作,每一個都應該有為家人做一道菜的能力,而且能夠為自己的家人做菜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擁有此書,君子實無遠庖廚的理由。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 教授
雷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