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9年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開始舉辦年度的「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DADH),除2013年未舉辦外,至今年(2016)已經是第七屆,嚴格說起來DADH應該是亞洲以數位人文為名的最早開始的年度會議(日本數位人文學會的年度會議今年是第六屆)。每年我們都從全文發表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經作者修改及至少兩位審查人的審查通過後再結集出版,作為臺大出版中心《數位人文研究叢書》的一部分。這本是第六集。與前幾集不同的是,本書是第五屆和第六屆會議所選論文的集結,論文一共13篇。
當初會議名稱同時提到「數位典藏」和「數位人文」,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見的,但這個名稱反映了臺灣的數位化過程中的兩個相似而又相異,但同時又有繼承關係的旅程。舉世聞名的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打造了千萬筆高品質的數位物件與詮釋資料,而透過資訊科技提供物件間的脈絡,也就是數位人文,讓這些靜態的數位檔案變成研究者可以觀察、分析、駕馭的研究素材。
近幾年數位人文在亞太地區有非常快速的發展,臺灣的科技部推動數位人文研究專案,鼓勵人文學者和資訊專家共同思考因大量數位資訊帶來的人文研究議題,教育部也開始在大學推動數位人文的課程;隨著今年臺灣數位人文學會(TADH)的成立,一個跨領域的研究社群已經隱隱成形。而鄰近國家的發展也極為蓬勃,除了本來起步就比較早的日本之外,澳洲成立了非常活躍的學會,韓國立基於原有數位產業的優勢角度切入數位人文的議題,中國大陸圖書館界和歷史界的積極推動也掀起了一片熱潮。更由於各國大量的數位化工作,東亞文化圈的共同議題,透過數位人文的平臺,漸漸浮現一個共通的機制。這些都讓人對數位人文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與期待。而透過本書的文章,也可以一窺未來的走向。
本書的成形,除了要感謝所有的作者和審查人外,也要感謝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的蔡炯民博士、陳怡君小姐與全體同仁對本叢書的投入,臺大出版中心在編輯上的協助,以及臺大校方與科技部在經費上長期的支持。我們特別感謝翁稷安博士為本書寫的導讀。希望這本書在數位人文發展的歷程裡激起一些漣漪。
?
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