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的品格

中國的品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8369362
樓宇烈
香港中和出版
2016年5月17日
133.00  元
HK$ 119.7  






ISBN:9789888369362
  • 叢書系列:文史中國
  • 規格:精裝 / 304頁 / 12.8 x 18.8 cm / 普通級
    文史中國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首部面向公眾的文化普及著作。樓宇烈教授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多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2007年首度出版後,讀者好評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訂,並撰文導讀,引領讀者發現中國文化之美。





    再版贅言

    出版緣起



    第一篇 中國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國文化何去何從

    中西之爭

    文化也要全球化嗎

    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

    天人合一

    人文思維



    第三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三玄、四書、五經

    五經要義

    三玄要義

    四書要義



    第四篇 儒家與中國文化

    儒與儒家

    儒學的發展

    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

    何謂真儒者

    儒家教育之法



    第五篇 道家與中國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的發展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六篇 佛教與中國文化

    起源:佛教的真實面貌

    衝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義

    磨合:發展中的中國佛教

    融合: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



    第七篇 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倫理的文化

    藝術的文化

    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



    第八篇 中醫與中國文化

    中醫理論之源

    中醫之道

    中醫養生要訣






    再版贅言



      本書出版後,常有讀者問及為甚麼書名要叫“中國的品格”,中國主要有哪些“品格”?



      所謂品格,可以說是一種德行、一種格調。品,本身有品味、品類的意思,指的是分類的問題,即被劃分到了哪一類,是低層次的還是高層次的?中國古代的官銜講位居幾品,可見品就是類,即看你在哪一個等級上。格,就是格調,也是層次的問題。每種東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品格。品格一詞,人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領會。何謂“中國的品格”?我想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種特有的品質。本書講述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和基本精神,讀者可以從中體悟甚麼是“中國的品格”。



      本書分為八篇,其中第二篇講人文精神,是本書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有兩個突出的特點。首先,人文是相對於神文和物文來講的。中國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國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次,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強調禮樂教化。中國講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權力的壓制。



      中國文化的核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義精神,這一特徵又是通過人文教育形成的。中國文化雖然突出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環境,尊重萬物。因此,中國文化講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視禮樂教化。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品格。



      中國的品格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儒、釋、道三教組成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儒家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創造,而不是坐等。儒家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會輔助你,即所謂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強調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儒家認為“盡己之心”就能“盡物之心”,然後“參天地之化育”,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種關係都得以和諧發展。



      佛教講人的一切煩惱、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從根本上講,佛教是用來治心的,除去貪、嗔、癡之心,還自我以本來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就是因為它提倡內省,反求諸己,這和中國文化的向內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認為,要遵循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個人的意願去隨意改造,強調自然無為。不單是對自然,對他人也應該尊重,使其按本性去發展。只有按本性發展,才能達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狀態。道教也強調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勢利導。



      中國文化提倡認識自我,主要是認識人的本性。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既和萬物一樣,又和萬物不同。人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萬物中擁有最大的自由。這種主動性應當正確使用,任意妄為就會損害本性。因此在實踐原則中,中國文化堅持“中”與“和”,“中”就是恰如其分,“和”就是平衡,不做過分的事。



      人生活在群體社會中,群體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有“禮”來規範每個人。人人按其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職責,社會才能正常運轉。禮的規範根植於人性和人類社會的本性。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定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必然要對他人和社會作出貢獻。因此,做人就要盡倫盡職,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禮是社會所必需的,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從這一角度上講,中國的品格也就是建立“禮儀之邦”。所謂的禮儀之邦就是指: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責任和義務;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禮貌恭敬,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中國社會自古就非常重視禮,講究遵循社會規則。中國的禮,是在尊重人的本性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也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重建禮儀之邦的信仰,高舉人文精神旗幟,需要將儒、釋、道三教很好地結合起來。所謂禮儀之邦凸顯的就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另外,這裡我們所講的中國的品格,也是相對於西方文化來講的。近代西方文化雖然是在衝破了中世紀的宗教文化,並吸收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中國文化後逐步形成的,但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強調理性和個人自由意志。理性並沒有錯,但過分強調就會走向極端,成為教條和獨斷。理性離開了經驗,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因為經驗是理性的基礎,理性只有回到經驗才會發揮作用。中國文化則將經驗和理性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更關注的是禮儀之邦的建立和人文精神的發揚,其中包含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樣式、信仰習俗等。禮樂教化就是教人之所以為人,使人認識到自己是萬物中最尊貴最靈的,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能動性;同時又不能藐視萬物,而要善待其他事物,認識到天地萬物是一體的。



      中國品格的另一個體現在於,中國人是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常說的“整體關聯,動態平衡”。中國的學說裡沒有西方那樣的還原論。靜態可以被還原,動態是不能被還原的。整體關聯和動態平衡是中國文化中的兩個核心。中國人不是用教條的理論,而是用一種自然合理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物,而西方的現代思想更多的是強調科學合理。科學合理和自然合理,二者的相同之處都是尊重事物的本來面貌,但差別就在於,一個希望通過科學找到事物的本來面貌,再將個體的本來面貌擴大為整體的本來面貌,強調普遍適用性;另一個則尊重個體差異性。引申到治理國家上,平衡才可能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否則動亂就會發生。和諧社會就是要使各種矛盾得到相對的平衡。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西方文化更強調讓自然適應人類,過度地改造自然,因此引發了現代生態環境的很多問題。而中國文化雖然強調人是萬物中最靈最貴的,但也要尊重其他的事物,不是要別的事物聽命於自己,而是要萬物按自己的規律發展,不主張人為的強制。這就是道家“自然無為,因勢利導”的思想。自然之勢,改造自然,適應自然,這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人應該追求甚麼?甚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人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既不受物的約束,也不受神的約束,還自我以本來面目。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有了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還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現在的發展理念往往只是滿足人的額外的物質追求,從文明的角度講反而是一種倒退。物質發展了,精神也要發展,在發展精神文明的時候,傳統文化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



      現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在物質生活水平飛速發展後,自我的失落成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現在人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而被大量外在的東西,特別是物慾所支配。在自我無法解決的時候,又求之於神。但人的問題還是要人自己去解決,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這就是現在提出的精神開發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 不是認同物,也不是認同神,而要認同人自己。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就是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提倡人文主義。在世界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文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走在世界的前列。過去有人批判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只陶醉於自己的精神文明中。在當時經濟落後的狀態下,這也許有其合理性。但經過近現代一百年來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物質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精神文明反而喪失了、落後了。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文化中注重精神文明、強調德行的理念正好契合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有很大補益的作用。不僅是在中國,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的思想家也都在呼籲人文精神的重現,提出了新人文主義。而重現人文精神,最豐富的資源就是東方文化。



      儒家崇尚人道的禮儀教化,道家尊重天道的自然無為,佛教則注重人性的淨化,禮儀之邦正是由這三方面構架而成的。同時,由此演化出的“整體關聯、動態平衡”,以及主張“中”與“和”的思維方式,共同塑造了中國的品格。重建禮儀之邦,弘揚中國的品格正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急需的。



    出版緣起



      2006年6月的一天,北京讀書人VIP俱樂部的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三位先生來茅舍茶室品茗談事,其間談及時下社會上“國學熱”的種種現象,他們也想在俱樂部內為會員們普及一些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並希望我為俱樂部成員設計一條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子。



      當時,我按照自己多年來形成的一個想法,即“三玄”、“四書”、“五經”為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性經典,以及想要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須從原典入手等,向他們宣傳了一番。誰知他們三位相當認同我的想法。於是,當下就一起擬了一個“三、四、五、六”(“六”是選了六部佛典)的系列講讀計劃,並趁熱商量了禮請哪些專家擔任講解和導讀,以及爭取在兩三年內逐步完成等問題。談到這裡,他們說,為了讓聽者了解我的想法,這個原典系列講讀最好由我來開頭。沒想到,原來只是幫著出謀劃策,結果卻是“引火上身”。



      不過回頭一想,他們的意見也有道理。於是我就說,我來講一個“總論”吧,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內容、特點、精神和現代意義等問題概括地講一講,以便大家進一步去學習原典時有一點準備。之後,經過幾天的思考,我決定把這個“總論”分八個題目來講,這就是大家現在在這本書中所看到的八個部分。



      在這個“總論”中,我想盡量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講給大家聽,但由於準備將來在網絡上播放,每次講座都要錄像,所以時間上規定為每次兩小時。而且由於講座時我只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提綱,講著講著時間不夠了,後面的題目就只能講得簡單一點,甚至省略不講了。因此,一些題目中的有些問題就無法展開了,有些問題則或詳或略。整個講座既不充分,更不那麼嚴謹、系統。這只能向大家說聲抱歉了,或者說留些餘興,以後再來探討吧。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認識、體會和思考,人各有不同,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在這裡講述的只是個人的一些淺見、陋見而已,講出來只是想給人們提供一種參考,並不想強加給任何人。只是希望我的這些淺陋之見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來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樹立起一種文化主體意識,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來。



      這裡,我還想對最後兩講作一點說明。在我的腦子裡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的傳統文學藝術,最深刻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國的中醫,特別是中醫理論,最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思維特點,最充分地體現在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中;反之,通過對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的了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維特點。所以,我在“總論”講座中安排了“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和“中醫與中國文化”這兩講。可是,我對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中醫,雖都看過一些書,但總起來講是知之甚少的,是沒有資格講這兩講的。而我之所以不怕出醜,要勉強講這兩講,目的就是為了表達上述這種感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關注,把傳承傳統文化與保護中醫和傳統藝術聯繫起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以道統藝,由藝臻道,道藝並進,形神俱完。把血肉豐滿、神氣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至於講座中的幼稚、錯誤之處,尚請方家見諒和指正。



      這八個題目,分八次講,從2006年7月初開始,一直到12月中才講完。在講座進行過程中,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等先生不斷向我反映說,聽眾聽了都覺得頗有啟發,希望能把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如果能出版,也許會對更多人有所啟示。我同意了他們的建議,但我自己沒有時間來整理,經過商量,決定由鄧景異先生負責整理講稿。當我講完最後一講後不久,他就把全部整理稿交給了我。鄧先生為整理此稿花了不少的心血,可以說,沒有鄧先生的精心整理,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最後,當然還應當感謝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湯小明和張順平先生等,沒有他們的策劃、組織、督促,我可能就完不成這一系列講座,當然也就不會有本書的出版。





    其 他 著 作
    1. 《無盡燈──星雲大師全集讀後》
    2. 中國的智慧: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3.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4. 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
    5. 花開蓮現:《心經》大智慧
    6. 中國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