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閱讀聖經、閱讀自己
彭蕙仙(作者從事採訪工作二十餘年,著有《轉念,遇見幸福》。一個基督徒;一個母親;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
作為一位小說家,三浦綾子必然考察過無數的人性練習題,在她眼中 ,《新約聖經》裡的耶穌是一位熟諳人性的大師,祂所說的話之所以能夠穿透人心,正是因為祂了解人會怎麼想、人會怎麼做,因此祂的話語總是指向人性的明暗虛實之處;當我們在閱讀《新約聖經》時,我們也彷彿就是在閱讀自己;幾乎是一種自我逼視。?
???????
許多時候,耶穌用譬喻,在敲擊的當下,為我們預備了一個又一個靈性的靠墊,好讓脆弱的我們,找到迴身的空間。有的時候,耶穌直言斥責,祂的話語帶著強大的能量,讓駑鈍的我們,無所遁逃。耶穌話語的節奏就在這些緊緩相間的書寫中,怕只怕,我們會因為選擇性的認知而錯過其中的珍貴提醒。?
???????
閱讀《聖經》的過程像旅行,有人習慣說走就走,不由分說地上路;有人習慣先閱覽地圖、說明書之類的輔助工具,甚至是一邊旅行一邊不斷參考各式各樣的指南、前人經驗分享。我自己的旅遊經驗是,如果能多些預備,可以在旅行時增加更多被「感動」的機會;因為理性的充實會增加感性的豐富,這是我的體會。?
對信仰,我的想法也是如此。?
???????
比起《舊約聖經》,很多人覺得閱讀《新約聖經》的難度沒有那麼高,起碼不會有「跟以色列人一樣,始終出不了埃及」的痛苦。在讀完〈創世紀〉、〈出埃及記〉後,就會進入〈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鋪天蓋地的祭祀之例、典章之律、支派和人數之類的敘事裡,鉅細靡遺到讓人讀得坐立難安、欲哭無淚。所以很多人興致勃勃拿起《舊約》想認真一讀,不久就會就會卡在〈出埃及記〉上;但《新約》也是一樣,一開頭就給你一個「下馬威」,四福音的第一卷〈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頁,嘩啦嘩啦一大堆人名,交代的是耶穌的生平。?
???????
很多牧師都會好心提醒,這些人名不可以直接跳過去哦,一定要認真給他讀下去,但是讀起來真的「很沒有感覺耶」,我們幹嘛要讀這些「名字」??
???????
三浦綾子的解說讓我覺得原來這些名字的背後有如此豐富的意涵。耶穌的族譜真的是「暗潮洶湧」,充滿了道德倫常的挑戰,按照一般的認知,「偉人」的過往總是會被美化的,像是帝王將相、貞潔烈婦、父慈子孝,但在耶穌的族譜裡,讀者會看到充滿人性黑暗的罪惡、不光采的事蹟,祂的先祖有娼婦、有不倫,甚至於,對許多人來說,還有最難過的一關:馬利亞處女懷孕,真有這種事??
???
很多人是打算從《新約》認識基督教的,三浦綾子懷疑,這個信仰有必要在第一頁就搞出這麼個「無稽之談」嗎?三浦綾子歷經近三十年的思索,終於下了個很有意思的結論:正是因為這是個不可動搖的事實,因此《新約聖經》的撰寫者才會在明知很多人很難相信其為真的情況下,還是要把馬利亞受聖靈成孕、童女生子的過程記下來,就是不怕你要辯論,不擔心你會因此不信。如三浦綾子說,〈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頁所記的事是進入這個信仰的第一關,不過這一關,就看不到後面堆積如山的寶藏。?
???????
三浦綾子這本書是她閱讀《新約聖經》的心得,也是她的信仰與人生歷程的對照,她用溫暖且甚至有時帶著商量和探詢的文字,與讀者進行一種生命的交流。她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與不解之處,每讀到這些地方總讓我會心一笑。我自己也是如此,讀到實在不懂不通的地方,就先放下,不在該處執著盤旋。《聖經》在人生不同階段讀起來總有不同的體會與興味,所以不必被現在打結的地方卡住,不通的地方,將來總有機會有不同的看見。甚至於你認為自己已經懂了通了的地方,下回再讀,竟然還有驚奇。 ?
???????
《新約聖經》我已閱讀多次,但是看三浦綾子的這本書,仍有不少新的發現,是過去閱讀《新約聖經》時沒想到或者沒注意到的地方。除了前述耶穌族譜的「族群意義」和內中暗藏的倫理課題之外,她對「八福」中「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中「哀慟」的解釋最讓我「為之一動」。?
???????
一般我們說的「哀慟」,談的多是人生的「失去」,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財富等等,但是真正的哀慟不是這些「外在的東西」沒有了,而是你發現了自己「內在的匱乏」,發現自己竟然對自己的自私、氣量狹小、不誠實、軟弱、壞念頭……沒輒,這才是人生深沉的哀慟,因為你感覺到自己對自己的那種「無能為力」。沒錢,你可以去賺,身體不夠健康,你可以鍛鍊,然而,面對人的罪性,你能怎麼辦呢??
???????
這就是為什麼「八福」告訴我們,哀慟的人是有福的人,因為當人們懂得了哀慟,他也就看透了人的有限,在這樣的認知下,他也才知道人生真正重要的課題,不是向外追求成功,而是向上支持生命。如此,他就成了有福之人。?
???
這本書裡四處可見這樣娓娓道來的讀經一得,三浦綾子的文字安靜沉潛,不疾不徐,三不五時加上她所經歷的人生小故事,讀來每每讓人進入溫柔的沉思,並且理解到原來《聖經》跟我們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關。在基督教思想與生活觀還並不是主流的東方,這種寫作方式相當可貴;特別她是一位作家,讀經與文學經驗的觀照,尤其難得,也格外引人入勝。?
???????
三浦綾子不是站在高處的一位博學解經者,她像是與我們並肩而行的旅伴,她的旅遊心得本身就是另一個動人的旅程。
緣起
???
人究竟在什麼時候、為了什麼原因,而開始接觸《聖經》呢?我曾聽說,日本八成以上的家庭擁有《聖經》,而那些《聖經》又是經過怎麼樣的過程,才到了擁有者手中呢?
???????
有的是別人送,或是逛書店時,一時興起而買的。有一次還聽說,有人為了買一本《聖經》,專程從離島搭船到本州,這件事叫我感動萬分。
???????
不管怎麼樣,《聖經》以各種管道進到了我們家裡。不過,即使是因為自己想要而買回,就馬上把《聖經》從頭到尾徹徹底底地讀過的,大概也不多吧。大部分的情況是:打開來翻了翻,卻很快地放棄了;或是束諸高閣,任其塵封,視而不見,見而不讀。這可以說是日本家庭與《聖經》間關係的實況吧。
???????
這世界上,對《聖經》毫不關心地度過一生的人應該也不少。但是不管怎樣,一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總會遇上一次、兩次悲傷痛苦,萬分無助、以致於不自主地發出:「啊啊……神啊!我究竟該怎麼辦才好呢?」的哀嘆吧!在那樣的時候,如果接觸到《聖經》,所遭受的痛苦與悲傷便不再是無法忍受的苦難,而將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吧。
???????
拿自己的例子來說,如果將現在的我和還沒接觸《聖經》時的我相比,相信會得到相同結論的。我曾經生了十三年的病,遭遇過與至親及戀人的死別,在人際關係上也曾有過不順遂的煩惱。但是自從接觸《聖經》以後,那些苦痛與傷悲的意義,就和從前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了。
???????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和那些從沒碰過《聖經》或是曾經想讀、卻又因為看起來太難而放棄的人,一起用平易簡單的方式,探索《新約聖經》的世界。《聖經》對我而言,也不是一本容易的書,因此可以瞭解大家的心情。
???????
在此順便一提,雖然現在已經不太常見,但在我的少女時代,也就是昭和初期的時候,路邊經常有宣教的救世軍,一邊敲著鼓,一邊大聲地唱著聖歌:
「就信了吧!
凡不信的人,
必不能得救。」
???
他們有時也朗讀《聖經》,或對經過的路人講道理。
大部分的人都毫無反應地匆匆走過,但其中也會有態度惡劣的人,故意用讓人聽得到的音量說出:「哼!耶穌教的臭和尚!」之類的話。至於我,則屬於像前者般漠然走過的路人之一。
???????
但是出乎意料地,卻也有很多人因為那樣的路邊傳教而成為教友或牧師。
???????
我這本《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在光文社發行的《寶石》月刊上,從昭和五十二年(西元一九七七年)一月號起分別連載了十三回。在這樣一本以報導政治、經濟、社會事件為主的刊物上放著「《新約聖經》入門」專欄,讓我有類似於路旁宣教般的感慨。這本雜誌並不是宗教性的刊物,因此絕大多數的讀者一定對印了「《新約聖經》入門」標題的那幾頁,完全不感興趣地啪啦啪啦翻過,甚至連正眼也不瞧上一眼吧!至少我是這樣子猜想的。
???????
現在專欄的文章集結成書,想必也將混在各種不同領域的茫茫書海中,被放置在書店不起眼的小角落裡吧!這樣想想,果然真像在路邊宣教呀!
???????
我想,幾乎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手伸向我這本書吧!不過,或許會有幾個人能專心地讀進去,說不定最後還因此開始讀《聖經》呢!如果能夠有一兩位也就夠了,我就是為了這樣的人,而將此書獻給世界。
???????
我想再說一次,這本《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是以相當平易簡單的方式撰寫。我既不是牧師、也不是老師,只不過是個每星期上教堂參加禮拜、聽牧師講道的普通信徒。因此,太過專門的東西我是不懂的。僅將皈依耶穌二十五年來,從牧長及長輩教友們那裡聽來的、從各種基督新教刊物及參考書中讀到的,以及自己所想所感受到的寫出來而已。換句話說,不過就是照本宣科、現學現賣罷了。
???????
話說回來,雖然氣力微薄,我也相當努力,一邊寫、一邊祈禱著希望本書能對《新約聖經》的入門者有所幫助。如果藉由我這本貧乏的小書,能讓人因此對《聖經》產生了親切感,那將會是多麼幸運的事呀!
???????
這本書是之前同由光文社出版之拙作《三浦綾子:〈舊約〉告訴我的故事》的姊妹書。《聖經》是由《新約》與《舊約》構成,因此我也希望這兩本書被當成是同一部著作來讀。
???????
另外,書中的章節長短並不平均。譬如:我花了特別長的篇幅描寫〈馬太福音〉;而後半段的書信也因為性質上的關係,就只有簡單帶過。在這裡先知會大家一聲。
???????
最後,我還要深深感謝於連載期間為我畫插圖的荻太郎老師、負責設計裝幀的小西啟介老師,以及幫了我許多忙的諸位。
三浦綾子?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一日(寫於河童書庫出版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