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金融與美好社會: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

金融與美好社會: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6279
羅伯•席勒
林麗冠
天下文化
2014年12月25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3206279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精裝 / 400頁 / 15.1 x 21.6 cm / 普通級
    財經企管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金融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權威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名人推薦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彭博新聞》一致好評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李存修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共同推薦










    推薦序?? ?有「德」才能走向金融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    

    推薦序??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   



    平裝版序    

    自序    



    前言 金融、管理和目標    



    第一部?? ?各司其職    

    第1章?? ?執行長    

    第2章?? ?投資經理人    

    第3章?? ?銀行家    

    第4章?? ?投資銀行家    

    第5章?? ?抵抽貸款機構和證券化機構    

    第6章?? ?交易員和做市商    

    第7章?? ?保險業者    

    第8章?? ?市場設計者和金融工程師    

    第9章?? ?衍生金融商品供應商    

    第10章?? ?律師和理財顧問    

    第11章?? ?遊說團體    

    第12章?? ?監管人員    

    第13章?? ?會計師和稽核員    

    第14章?? ?教育者    

    第15章?? ?公共財融資者    

    第16章?? ?穩定經濟政策制定者    

    第17章?? ?信託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管理者    

    第18章?? ?慈善家    



    第二部 失落的美好許諾

    第19章?? ?金融、數學和美感    

    第20章?? ?金融家、藝術家與理想主義者    

    第21章?? ?冒險的衝動本能    

    第22章?? ?守常與守舊    

    第23章?? ?債務和槓桿    

    第24章?? ?金融黑暗面的負面誘因    

    第25章?? ?金融投機的重要性    

    第26章?? ?投機泡沫及社會成本    

    第27章?? ?不平等與不公義    

    第28章?? ?慈善事業的挑戰    

    第29章?? ?資本所有權的分散    

    第30章?? ?昔今歷史裡的幻覺    



    結語 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    



    各章注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

    ?? ??? ??? ??? ??? ??? ?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有「德」才能走向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




      接到出版社電邀為本書作序,一看到書名《金融與美好社會》(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就心動,再看到作者是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加篤定的答應。因為世人此刻正受到金融的摧殘,這不是金融本身之為惡,而是「人」:人心受到毒害而腐蝕,進而產生貪婪、自私、欺騙。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以及諸多所謂金融專業人士,扭曲金融的本質,以致於形成泡沫、騙局,蠱惑千千萬萬地球人一起加入騙局。「龐氏騙局」、「馬多夫騙局」是西方著名的案例,「五鬼搬運」則是東方的名言。金融遭誤用、濫用的關鍵在於,世人對金融本質的不了解、甚至誤解,亟需能講清楚、說明白金融為何物的正面讀物,這本書的書名似乎透露這種訊息。



    理解金融的另一扇窗



      作者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但我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環而對本書有期待,而是因為席勒多年前就寫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這本暢銷書,陳述金融資產泡沫的「非理性繁榮」,讓我對席勒導正金融觀念有信心。由於金融泡沫、金融風暴一再上演,寬鬆貨幣(QE)政策已成戒不掉的毒癮,「印鈔救市」一幕接一幕,而衍生性金融的劇毒,讓我對金融產業和金融創新抱持極負面看法,也認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返還無趣、傳統的金融體系」之呼籲,但這本書卻開啟了另一扇窗。



      席勒很明確地指出: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讓大家不只看到金融體系各個部分的問題,也看到整個金融泡沫主義的問題,而民眾也強烈排斥金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下,席勒選擇積極前進的路,自問:「金融在美好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一種經濟創新的來源,金融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金融如何能夠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



    消極限制不如積極改革創新



      在思索過有關的批評後,席勒認為:必須採取的變革應該要擴大範圍,而不是著眼於限制金融資本主義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味譴責金融資本主義是「不負責任的體系」,我們將無所進展。但如果我們擴充、修正和重新調整金融體制,就有可能啟動實現美好社會的助力,也就是讓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擁有繁榮和自由的社會。



      席勒進一步指出:我們不能將金融視為本質上屬於精英或是只能容納精英的行業,也不能將它視為導致經濟不公平的驅力。儘管存在種種缺失和脫序,金融業是一股力量,能夠打造一個更美好、更繁榮和更平等的社會。事實上,當前幾個重要市場經濟體的崛起,金融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許多媒體頭條指控銀行家和金融家是自我膨脹、導致經濟失衡和苦難的罪魁禍首,但金融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機構,有它才能夠控管風險,讓社會將創意轉化成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改良的手術計畫和先進的製造技術、精進的科學研究企業,以及整體的公眾福利體系。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連結,對社會十分重要。本書的主旨就是釐清這些連結的條件,並且建立適當的脈絡,以便執行和加強這種連結。



    讓金融發揮正面功能



      席勒表示,要讓社會繼續前進,最好的方式並非限制金融創新,而是開放創新。開放可以減輕這類金融災難的衝擊,同時使金融業民主化。他在本書各個章節描述目前正在發展的金融創新,同時也提出更新的創新構想,證明擁有創意和善意的人們,仍然可以進一步改進社會,促成金融體系民主化。 



      不過,席勒也強調,金融危機提醒了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朝扮演社會資產管理人的方向進行。此外,金融創新的最佳方式是,建立、遵守各種專業金融人士(執行長、交易員、會計師、投資銀行家、律師和慈善家)的最佳實務,藉此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本書是席勒在耶魯大學講授25年的金融課程講義的通俗版,全書主要有兩部,第一部講述各個金融角色的分工合作,第二部則剖析金融的願景並檢討得失。席勒解說金融歷史的演化,清楚描述從事金融業務的各個角色,最後在結語中,語重心長地對「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作感性告白。



      席勒指出:「金融的民主化與人性化密切相關。金融離不開人性,我們對人類心理的了解愈透徹,金融會將這種知識納入體系、模式和預測中。」他也強調:「完善的金融資本主義能為權力鬥爭建立安全的競技場,而不致引發暴亂。想獲得這樣的體系,需要適當的創新,將金融變得更人性化,並且考量到從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中得到的更多知識。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經濟體系能夠改進人性中的攻擊衝動,但至少能夠加以緩和。」席勒明確地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展比軟硬體發展更重要。金融體系本身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是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慧領域要取代人類智慧還言之過早。」



      對於金融、金融商品和金融制度,有克魯曼「返本歸真」回到無趣傳統的保守路,有席勒繼續創新並做機制設計的積極前進之民主路。無論哪一條路,「倫理道德」都是「行為人」必備的條件,尤其創新之路更是如此!否則美好社會非但不可能來到,悲慘社會將在前面等著呢!所以,我們還是期盼席勒能成功地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推薦序二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




      心理學家認為,許多人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個性,同樣地,金融也具有雙重性格。金融的第一性格可能有如天使般良善,例如協助企業融資、推動經濟運轉。另外,在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只認購一小部分股份,但集合起來卻是一大筆資金,有能力、富創意的企業家募集到這筆錢,就能充分發揮,開創新格局制度,但當創意失敗,由大家分擔損失,故損失有限。另外,金融制度本身也住著一個魔鬼,由於股東的要求,對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壓力,急著追求很高的利潤,人們變得急功好利,甚至涉足內線交易、做假帳,最後帶來災難。



      歷史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與大部分地區,金融都是善蓋過惡。但每隔四至八年,天使開始鬆懈,善念衰退,魔鬼心態開始滋長。一旦惡大於善,金融體系瓦解,這時人們稱之為「金融危機」。為了壓抑魔鬼,政府祭出兩種方法,一是鼓勵公司自願潛心向善,即公司治理或企業社會責任;一是強力嚴格管制,例如充分要求揭露訊息、違規處以巨額罰款。



      歷史上,金融的善惡兩股力量不斷循環交錯,故「金融能否與美好社會共處」,端看這兩者的力量大小。



    大師的親民之作



      在美國,許多知名財經學者在年紀漸長後,往往會為大眾讀者著述金融普及書,一方面宣揚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是人漸成熟,對學術知識有更深的體認,對西方與東方的市場結構的不同,也更有感觸,且能看出學術理論的優點與缺點,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也是對自己過去無數學術文章做一總結,例如芝加哥大學的拉詹(Raghuram Rajan)教授寫了《金融斷層線》、紐約大學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寫了《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教授所撰的《失控的未來》與《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芝加哥大學列維特(Steven Levitt)教授的《蘋果橘子經濟學》,還有柏克萊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囂張的美元》、經濟學大師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的《面對失靈的年代》與《克魯曼觀點》等,不勝枚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也是樂於為大眾著述的大師。我每次讀完他的書,都有一種感覺:他的作品在表面上有時會批評金融市場的不恰當(魔鬼的部分),似乎金融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但他本質上一直都認為金融對社會利大於弊(天使的善良力量更大)。



    金融為善的樂觀派



      在他的第一本書《新金融時代》(The New Financial Order )裡,他說股市的確有時很瘋狂,但它能分散風險,使人們敢冒險創新,原因是開發產品不易,透過大眾融資集資,成功就能推動全人類的進步,即使失敗了,每一個人也只要負擔小部分損失。在《非理性繁榮》裡,他指出是某些未經過理性思考的東西讓我們過於興奮,例如股市與房市的大幅上揚,而這些就是危機出現的原因,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架構我們的金融市場以及監管規則,則經濟就會有理性的繁榮。



      在這本《金融與美好社會》中,他持續推動他的想法。他認為,他過去所寫的金融普及書,雖然文字及觀念已大幅簡化,但對一般人仍覺太難理解,所以此次他決定寫一本更簡單、更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書。書中介紹18類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銀行、券商、投機客等),並介紹各個金融市場。他承認沒有任一類人是完美的(金融有兩種個性),即使有部分角色及市場每隔五、六年會失去理性,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各方仍能集合力量,使人類經濟社會不斷往前邁進。



      但席勤教授未為深入討論的是:雖然一旦有損失,小股東只負責一部分風險,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績效,他們也會給經理人壓力,滋養魔鬼誕生的環境,只要獲利的壓力存在,經理人就會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認為,每當金融協助實體經濟成長約五至六年,金融本身就會為社會帶來災難。因此,金融學家一輩子的努力,應是助長金融的良善,並抑制金融的惡行。




    其 他 著 作
    1. 故事經濟學:比數字更有感染力,驅動和改寫經濟事件的耳語、瘋傳、腦補、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