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每讀「聞雞起舞,望嶽思攀」之句,總欲與朱高正兄的治學情態相儔擬。
對高正兄學術創獲的欽愛,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端即在於:他的著述竟然如此高質而多產!以致我屢次承囑為他大作製序的速度,還追不上他新著推出的步伐。試舉數例:2010年我為他撰寫〈近思錄通解序〉,2011年為他作〈白鹿洞講演錄序〉,2012年為他趕製〈四書精華階梯題辭〉,如今2013年則又急匆匆地提筆創述他的〈易傳通解序〉了。
一年一種大部頭專著,不僅僅展示他的筆耕之勤奮,更體現他治學精神的專注與執著。記得某年暮春,我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拜聆他講演朱子學,同時再度領略了當年朱子修復的這所著名的古老學府。當是時,山中寒氣仍濃,草木凝肅,晨間尤使人有冷冽難耐之感。那日凌晨,東方微白,我身披半長皮外套,迎著寒氛,破天荒早起漫步,忽見書院石坪上,有人一襲素白短衫短褲,作抱球恣式翩翩曼舞於泠霧中,套路蜿美,柔剛互濟,觀之令人神往。定睛望去,原來是高正兄在演練太極拳。我終於相信了他曾告訴我的話:每日晨起練拳,四時寒暑不輟。更有甚者,他每次晨練之後,即端坐反復背誦四書五經及古聖賢著述的精要段落。有時,他還把這些段落縮印成卡片,或用作復習,或分送友朋。於是我明白了,他的非凡體魄和卓越思維,與刻苦精勤的努力息息相關;他的眾多作品和深邃創獲,與潛心學術的精神絲絲相扣。老天不負有心人,他終究舞出了卓著成果,攀上了學術高峰。
此刻,我在書案前構思這篇序,心頭卻盤旋著某種不解之疑:他常年奔波於海峽兩岸的文化學術交流,每年至少有半載在大陸各高校講學或出席學術會議,回台灣期間又少不了各項社會活動,七除八扣,哪有時間撰寫專著?然而,對常人而言的不可能,高正兄將之變成了現實。個中原委,除了他的智慧、學養和毅力之外,豈有他因?於是,多年來他的諸種著作一版再版,受到兩岸學術界及讀者群的熱誠歡迎。眼前這部《易傳通解》,我三閱其稿,看到了其間易學與理學思想的交互閃爍,深為此書的學術含金量所感動。
若想用最簡要的語言評價高正兄《易傳通解》的學術特色,我以為莫過於十六字:援傳解經,經傳明曉;存理論學,學理閎通。
何謂援傳解經?
眾所周知,《易》有經傳之別。經,即六十四卦符號及卦爻辭文字;傳,即相傳孔子所作的《十翼》,亦稱《易傳》。前賢認為,在明確《周易》經傳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基礎上,應當以《易傳》?解經的首要依據。經傳的創作時代不同,所以兩者反映的思想也互有差異。但《易傳》的宗旨在於闡發經義,又屬現存最早的先秦時期有系統的論《易》專著,則不可不視?今天探討《周易》六十四卦經義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馬其昶《重定周易費氏學》引秦澍灃曰:「以經解畫,以傳解經;合則是,而離則非。」就是強調用經文解析卦畫符號,用《易傳》解析經文。其說頗?可取。
高正兄的《易傳通解》,名曰解說《易傳》,實則以釋傳為手段,達到經傳互通的目的。讀之者既明《易傳》的思想內含,而經的象徵寓意亦無不暢曉。故此書的內容編次,一依傳統的經傳合編本為序,凡釋傳者,即同時解經,如釋〈乾〉卦辭「元亨利貞」乃兼〈彖傳〉、〈大象傳〉而通說,釋〈乾〉初九爻辭乃合〈小象傳〉而並析,《易》之喻旨,豁然通暢。西漢易學,有「十翼解經意」一派,以大儒費直為代表。高正兄之學,既援傳解經,使經傳明曉,或遠承於費氏歟?宜其立說有本有源。
何謂存理論學?
理性思維,是人類通過對宇宙、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深入觀察,並綜合各種既有知識而獲得哲學認識的思維形態。人類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的發展過程,從某種角度看,正是反映著理性思維不斷更新、優化的過程。宋代程朱的《周易》義理學,是隨著新儒學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重大易學流派。其基本特色,是吸收了兩宋先後天象數學、河圖洛書之學、太極之說的內涵義理,又較為明顯地繼承了三國、兩晉以來以王弼為代表的「掃象闡理」的治《易》觀點及各種易例,反映了以研討闡發《周易》的「義理」為主的嶄新的理性思考。
高正兄理學根基之雄厚,我歎佩已久。在《易傳通解》中,他融入了對東方易理的深切感悟,並貫注了古代聖人精闢理念以與《易傳》思想相印證,使艱深的易學展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宏闊理緒。如釋〈繫辭下傳〉第十二章「將叛者其辭?」一節,引用了孔子「不知言,無以知人」,及孟子「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諸語,遂使〈繫辭〉的精神同孔孟的學說周流而融通。尤其精彩的是接下來的一段推論:「可見大聖大賢,有知言的實功。只有知言,才不會被群言所亂、術士所惑。聖人論《易》,未嘗不總歸於人事,所以用知言總結〈繫辭〉。」高正兄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子的二十六代孫,其解析《易傳》能存理論學,學理閎通,或緣於纘紹其先祖學術歟?宜其抒論即精即博。
凡成大學問者,必以「載德」先之;涵大智慧者,必以「自在」處之。昔儒者有「千里駿骨」之豪語,佛者有「馬頭觀自在菩薩真言」之印相,其理與治學及成智慧之道允可相通。高正兄屬馬,不久即是甲午馬年,因不揣簡陋,預作「甲午吉語」一首以祝曰:「逸駿行千里,頻揮載德鞭。馬頭觀自在,伏驥接清歡。」他的學術成就的進一步輝煌,我與嘉朋同道將衷心翹待焉。
公元二零一三年歲在癸巳小寒前六日
長樂質之張善文寫於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