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

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301632
翁稷安...等/著,項潔/編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12月01日
133.00  元
HK$ 133  







叢書系列:數位人文研究叢書
規格:精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


社會科學 > 網路趨勢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於2010年舉辦第二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共有二十八篇論文發表。經會議中的熱烈討論與交流,由作者參酌會中所獲得之回饋意見進行文章修改,並經十二位初審委員與十二位複審委員的匿名審查;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與作者修正,最後擇取十八篇優秀論文,並將其分成上下兩冊出版,每冊各收錄九篇文章。本書即為其中的第二冊。

  本書分三大主題:Part I 全球性取徑、Part II 在地化應用、Part III 觀念的改變。史料數位化的意義,不僅在於大規模資料的聚合與檢索計量,更為核心的是在保存史料原貌和原始脈絡的同時,還能協助研究者觀察隱藏在浩瀚史料中的多重脈絡,並進行更具開放性的意義分析與連結,從而開拓出新的研究課題。本書聚焦於數位人文在歷史研究的應用,所收錄之文章一方面呈現出歷史、文學、觀念史等領域如何運用數位化史料於研究中,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當代社會可以更為多元地應用數位科技於歷史的保存、再現和應用。

  若要為本書包括本篇導論在內的文章,指出一個貫穿的基調和關懷,即是面對數位人文這樣一個新興的領域,試圖以實際運作的方式,開拓其可能,諸如數位典藏的建置、推廣教學的使用,以及與人文學科的合作等,換句話說,是由應用端去思考數位人文在學術發展上所蘊藏的潛能。有心的讀者應該早已發現,受到發表學者所學的背景影響,本書中的文章多半以歷史研究為主,事實上,史學一直是積極應用數位技術的人文學門,史學工作者對數位資料庫的應用已是十分普遍,並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史料和史家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項潔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他曾出任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投入臺大的數位典藏工作及相關研究應用已十餘年,不僅領導《淡新檔案》、臺灣古契書、日治時期統計資料等重要歷史文獻的數位化與資料庫開發建置工作,完成「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並協助臺灣省諮議會擋案資料庫、國民黨黨史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和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建置。





Preface

導論Introduction
數位人文和歷史研究
Introductio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 項潔、翁稷安

Part I 全球性取徑
Global Approac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Content and Use in Digital Humanities: A New Digital Model for Exploring Our Amazing World, History and Culture
數位人文中科技、資訊與使用之整合── 一種用來探索這個令人讚嘆的世界、歷史與文化之數位新模式
◆ Ching-chih Chen

數位化:史學與社會結合的一大契機
Digitalization: A Contemporary Opportunity for Bridging Historical Studies and Society
◆ 林滿紅

Transition of Urban Landscape with Kyo-machiya in Virtual Kyoto
從虛擬京都中的「京. 町家」看都市景觀的變遷
◆Toshikazu Seto, Takafusa Iizuka, Ayako Matsumoto, Takashi Kirimura, Keiji Yano, Tomoki Nakaya, Yuzuru Isoda

Part II 在地化應用
Local Adoption

19 世紀初期竹塹社與霄裡社的「社域」爭議── 兼論歷史資料庫的應用
Research on the Dispute on the Plains Aborigines’ Tribal Territory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Instrosp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atabase
◆ 陳志豪

從地方菁英到豎旗反清──以清代彰化縣戴潮春家族為例
From Local Elite to Rebellion: An Example of the Dai Chao-Chun Family in Changhua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 李朝凱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於清治前期采風詩文研究的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HDL) to the Research of Poetry and Prose regarding Customs in the Earlier Qing-Governed Period
◆ 林淑慧

Part III 觀念的改變
Idea Reconsideration

關鍵詞叢與文本意義挖掘的嘗試:以《清季外交史料》為例
A Discussion of the Keyword Cluster and Meaning of Text Mining: Focusing on the “Qing Diplomatic Historical Data”
◆ 邱偉雲

從「改造」一詞的使用看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生背景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Communism: e Study of the Keyword “Gaizao”
◆ 姚育松

「主義」的數位人文研究
The “Isms”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 詹筌亦、王乃昕




  從全球各國數位典藏發展的歷史來看,臺灣開始的不算太早,但也不算晚。暫且不論個別學校、單位或個人的研究和努力,從國科會在1998 年以「數位博物館計畫」開始投入國家資源,有系統地發展數位典藏來算,到現在也已將近15 年了。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裡,我國投入了大量經費,也將大量的文化資產數位化,其中最重要,從2002 年開始執行的「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更產生了指標性的作用,讓「數位典藏」在臺灣成為一個大眾語言內的詞彙。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歸功於許多資深且傑出的研究人員,尤其是人文學者,不計報酬地全心投入。但是從大約2005 年開始,我們漸漸發覺這些優秀的學者在他們本身的研究中,似乎並沒有充分利用他們花了大量精力數位化的檔案;這令我感到困惑,因為這樣不是事倍功半嗎?為什麼不能將數位化工作和本身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呢?觀察到這個現象後,我開始去探討它的環節。我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數位典藏系統的設計往往沒有考慮到使用者── 尤其是研究者── 的需求,以致於一直到現在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還是認為檢索系統只能幫他們找資料罷了,而不能幫忙整理或分析資料。這是很可惜的,因為許多資訊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如果能夠與數位檔案結合並有效地運用在這些系統中,應對人文研究產生非常大的助益。在更進一步的探討後,我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臺灣獨有的,在國外亦有學者思考這個問題,而且已有一個研究社群,那便是「數位人文」。

  用最簡單的話來講,「數位人文」就是結合大量數位材料,運用資訊科技,來從事人文研究。顧名思義,這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工作。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要有大量高品質的數位資源可供使用外,更需要人文學者與資訊學者密切的互動與合作。有鑑於此,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從2009 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不但能夠介紹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能提供國內外人文與資訊學者交流的機會,讓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能夠遍地開花,並與國際接軌。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即是這個年度會議產出的一項成品。叢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均在研討會中發表過,再經修改及至少兩位審查人的審查通過。在此特別感謝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的蔡炯民博士、陳怡君小姐與全體同仁對本叢書投注的心力。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的叢書,提升國內學界對數位人文的認知,並激發進一步的研究。

  項潔 2011 年9 月於臺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