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62966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
五南
2011年6月22日
127.00  元
HK$ 120.65  







叢書系列:五南文庫
規格:平裝 / 456頁 / 13.0*19.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五南文庫


[ 尚未分類 ]









十四位國際知名漢學家、中國女性史的重要學者:
  曼素恩、賀蕭、錢南秀、盧葦菁、季家珍、胡纓、姚平、柏文莉、柯麗德、伊沛霞、王安、伊維德、魏愛蓮、游鑑明。

  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線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歷史,重新梳理兩千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中國女性傳記構成一個歷史傳統的領域,其重要性逐漸浮現。本書著手發掘這一豐富的傳統,是為了對中國女性歷史瞭解更多。然而我們發現,廣泛流播、歷史悠久的女子傳記,幾乎總是捲入到當時強有力的巨大意識形態議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諾會進入內在生活的文類,諸如私人傳記概略和口頭訪問,也常常用當時流行的話語來講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國女子的典範故事以一種截然不同於現代西方模式的傳記概念而構成了挑戰。為了理解這些中國女子的生平故事,為了切實體會她們所做的選擇,必須認識到中國傳記傳統的文化特徵。「真實」的中國女子並非位於產生她們的、更大的文化規劃「之下、背後或之上」;她們就在這些規劃「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她們自己的生產,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適應、質疑、討價還價和偷樑換柱的挪用等種種痕跡,從而介入到對自身生平的敘述之中,並最終介入到歷史的寫作之中。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歷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

  本書彙集了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兩千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了多個不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致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歷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歷史趨勢的理解。這對中國女性歷史、甚至對整體的中國歷史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除了發掘出一些女性傳統及非正統的「傳記」文類外,還考察了大量其他體裁的傳記紀錄,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供了洞見。無論是單篇文章,還是全書整體,都可為女性主義研究增添新的維度、提出關於歷史研究方法及材料的創新性問題,並深化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本書特色

  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

作者簡介

1. 曼素恩(Susan Mann)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榮退教授,研究明清中國、東亞的家庭與性別關係、中國婦女史等。著有《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張家才女》。

2. 賀蕭(Gail Hershatter)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歷史系教授,研究近代中國社會與婦女史。著有《天津工人》、《危險的愉悅》、《性別的記憶:農村婦女與中國的集體過去》等。

3. 錢南秀

  美國萊斯大學東亞系副教授,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婦女與性別。著有《中國中世紀的精神與自我:〈世說新語〉及其遺產》,與方秀潔、司馬富合編《眾聲喧嘩:清末民初社會性別與文體之嬗變》。

4. 盧葦菁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系副教授。研究中國婦女、家庭與婚姻史、帝國晚期的社會與文化史。著有《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

5. 季家珍(Joan Judge)

  加拿大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報刊史及婦女史。著有《印刷與政治》、《歷史寶筏》。

6. 胡纓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系副教授。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女性主義理論。著有《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7. 姚平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研究唐代婦女與唐代宗教。著有《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合編著作有《世界史中的傳記與社會性別》、《在美國發現歷史》等。

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教授。研究唐宋元時期的性別、婦女與家庭史。著有《權力關係:宋代的親屬關係、身分與國家》、《樂妓,婢妾與節婦》(即將出版)等書。

9. 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授。研究明清小說、戲劇與中國性別關係史。著有《金瓶梅的修辭學》、與榮鴻曾、吳瑞卿合譯《帝女花》。

10.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中國宋代社會文化史。著有《內闈:宋代的婚姻與婦女生活》、《劍橋中國插圖史》、《積聚文化:宋徽宗的收藏》等書。

11. 王安(Ann Waltner)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十六、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史、婦女史、宗教等。著有《晚明的曇陽大師和她的門徒》。

12. 伊維德(Wilt Idema)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敘事文學、婦女文學。與管佩達合著《彤管:中國帝制時代婦女作品選》,與奚如谷合譯《月與琴:西廂記》。

13. 魏愛蓮(Ellen Widmer)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研究中國文學中的性別、在中國的傳教士、東亞比較文學、韓國文學等。著有《美人與書:十九世紀中國女子與小說》。

14.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著有《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等。



編者序:游鑑明
導言:胡纓

一、學術方法論:傾聽沉默,質疑內質
1. 曼素恩(Susan Mann):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
2. 賀蕭(Gail Hershatter):重獲新生:二十世紀五○年代陝西農村婦女勞動模範的產生

二、傳記與教化
3.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
4. 盧葦菁:貞女傳記:禮儀論辯、道德批評和個人反思的平臺
5. 季家珍(Joan Judge):典範時間與世俗時間:魏息園的《繡像古今賢女傳》與晚清時刻
6. 胡纓:性別與現代殉身史:作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

三、非傳統的傳記資料
(一)碑銘及小說
7. 姚平:唐代女性墓誌綜覽
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貞操的想像:從貞妓到節婦
9. 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情婦、長舌婦、妖婦與良婦:明中期墓誌銘及小說中爭競的女性形象
(二)史外線索
10.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向皇后(1046-1101)及史傳以外的傳記資料
11. 王安(Ann Waltner):生命與書簡:對曇陽子之再思

四、自己的聲音?
12. 伊維德(Wilt Idema):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
13. 魏愛蓮(Ellen Widmer):清代中期江南的女性傳記作家
14. 游鑑明: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口述戰爭經驗說起

結語:如何閱讀中國女子傳記
附錄 1:正史列女傳統
附錄 2:《世說》賢媛傳統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本書的導論說得極好──傳記是一種流行文類。不只是作為一種可定義的文類而流行,更重要的是,傳記──紀錄他人或自己的生命──的欲望與實踐是恆久的、普遍的,並且在形式上千姿百態,在內容上流轉衍異。中國傳記的長遠傳統其實同時見證兩個因素,一是教訓,亦即社會價值與規範,另一個則是更為內涵且普遍的人性心理需求。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死亡後肉身的毀壞既不可避免,但是更為可憂可懼的卻是遺忘,各人生命軌跡在他人的記憶版圖上消失、泯除。不論所謂他人指的是子孫、親族、鄉里或者天下人,傳記都可以說是一項記憶的工程,企圖將個人的生命故事,銘刻於他人的記憶中。這個工程無疑是精密的、複雜的,如果我們把它拆解開來,便看見其中牽涉的文化、歷史、性別等等線索。因此,理論上,我們由個別的傳記書寫,不但可窺探傳主的生命狀態的某些側面,更可能追溯甚至建構書寫當下歷史時刻的整體精神樣貌,包括其規範、限制與內部張力,還有傳記之傳主、書寫者以及周圍關係人(如傳主親人)的多邊心理與社會關係。這本《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便是一個拆解傳記記憶工程的集體工作,目的不在重新講述中國女性的故事,而在剖析當初故事是怎麼講的,找出故事背後的力量與聲音。

  這個拆解與重構的過程本身便有如一個偵探故事。有人尋找空白、沈默與裂痕,因為不說出,或者說不出的祕密才是線索;有人分析歷史與規範的架構,因為公開張揚的證詞是真相與謊言的角力場。不同於傳統偵探故事的是,生命故事與傳主主體,沒有統一的真相可言,而這正是趣味所在。這本書最大的貢獻便是在中國傳記的傳統中,進一步整體性的思考女性傳記的特性,並藉此重塑(revision)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觀察與理解。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序二

  此刻正要提筆為本書寫推薦序的我,其實淹沒在興奮與後悔交織的情緒之中。後悔的是當初未能排除萬難去參與一場不只是議題有趣的會議,興奮的是會議後五年始結集出版的慎重,的確為中國女性歷史與文學領域製作了一本展現兩千年中國女子傳記傳統,又示範多個學科乃至跨學科方法,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好書。

  中、英文版不同的書名,以及內文的分類編組,揭示了本書作者群與編者共同的企圖與成就──若要尋找中國女性的生命故事,就必須將眼光放在更廣義的「傳記」文本上;若要貼近中國女性真正的人生及其所行過的時代,就要在方法論上超越既有的楷模範式,發展新的閱讀策略。

  長久以來,從事性別史或是婦女史研究的第一個困難便是如何尋找她們的故事。本書的作者們不但將眼光轉向碑銘、小說、詩文、書信、日記等另類傳記資料,提醒我們以往所忽略的文類記述;同時也嘗試將傳記資料放回文本製作的歷史情境之中,不但揭示了更多的文化規範與社會結構,也析理出更多以往被遮蔽的女性聲音。

  這樣的努力,也讓女性主義史學研究者曾困擾多時的性別史、婦女史之爭,有了出路,所有作者的研究都不自限亦不只運用一種閱讀策略,顯示了同時進行性別文化與人物故事研究的可能性。即使方法間的矛盾並未完全解消,即使傳主主體性或內在性仍未能被完全發掘,但不同篇章間的彼此牽連,著實為歷史研究(應不只是女性史的研究)抓出一連串後續的可能。因為本書所要提供讀者的,並不是此是彼非的標準答案,而是引動更新研究方向的思考策略。

劉靜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編者序

  二○○六年三月,美國南加州的天氣十分舒適宜人,在季家珍(Joan Judge)和胡纓精細的規畫下,一群來自歐美、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婦女與性別史學者,齊聚在拉古娜(Laguna)海邊的一間旅館開會,這個會議定名為「中國歷史中婦女傳記與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 and Women’s Biographical Tradition in China)。為讓與會學者充分討論,會議不對外開放,連同六場總評人,約計有三十人參加這場為期三天的會議。由於大會規定,每位論文報告人必須評論兩篇論文,並提供評論稿,因此,會議前的事先閱讀,讓彼此之間有深入討論和互動的空間。與許多會議不同的是,這個會議不僅是文學與歷史的對話,還橫跨中國的數千年歷史,學者們可以從中再思並比較不同時代中國婦女的生命書寫。

  精彩有深度的會議是不應該留白,於是大會決定出版專書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這本書將於2011年年底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了把我們的研究分享給華語世界的同好,我提議出版中文版,經過季家珍和胡纓的聯繫,作者們或自行翻譯或請人翻譯,終於在五年後完成這本譯書。全書收入曼素恩(Susan Mann)、賀蕭(Gail Hershatter)、錢南秀、盧葦菁、季家珍(Joan Judge)、胡纓、姚平、柏文莉(Beverly Bossler)、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伊沛霞(Patricia Ebrey)、王安(Ann Waltner)、伊維德(Wilt Idema)、魏愛蓮(Ellen Widmer)與我等的十四篇論文,並以《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為中文書名。

  這本書之能夠在臺灣問世,必須感激作者們的積極配合,還有五南出版社慨允付梓。特別需要致謝的是,季家珍、胡纓合寫的〈導言〉和〈後記〉,讓這本書更具可讀性,胡曉真和劉靜貞撥冗撰寫的〈推薦序〉,為本書畫龍點睛,而主編歐陽瑩的耐心統籌和校對,使本書圓滿收場。

游鑑明謹誌於
二○一一年(中華民國一○○年)六月十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