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80後集體回憶

80後集體回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7801709493
楊柳 編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年1月01日
58.00  元
HK$ 49.3  







規格:平裝 / 202頁 / 17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出版地:大陸




[ 尚未分類 ]








大白兔、酸三色、小龍人、聖斗士、紅白機、跳皮筋、畫手表、打口帶、興趣小組、李雷和韓梅梅、皮皮魯和魯西西…… 這些是我們80後童年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拔動記憶深處,讓當年的“小美好”重新泛起,這種小美好,曾經被我們視為當然,現在卻無比珍惜。當我們在現實中為工作、生活殺得頭破血流時,一回頭,它還在,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像一個溫暖的保護罩,讓人安心、幸福。包裹著這種溫暖,在人生的旅程中奮力前行……

本書是從2006年開始在網絡上瘋狂轉載的“李雷和韓梅梅”貼子的原創者,集合一批有著共同回憶和懷舊心境的“80後們”,從兒時的吃、喝、玩、樂、學等各個方面進行“集體回憶”。從個體的角度,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個人的經歷和情感,這種抒發是個體的,卻可以折射出一代人的光芒,成為一代人無法遺忘的回憶。


第1章 吃
 經典零食
 學校周圍的小攤販
 進口零食
 課間加餐
 早點攤
 自己找吃的
 第一次吃麥肯
第2章 游戲
 女生們的集體游戲
 男生游戲
 因陋就簡的小游戲
 80後的電子游戲年代志
第3章 動漫
 它就是我們的小宇宙——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動漫(男生篇)
 請賜予我力量吧——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動漫(女生篇)
 斗智斗勇為漫畫
 悲情、熱血、華麗、教育性
 好想大聲說喜歡你——《罐籃高手》
第4章 影音
 80後電視兒童的電視生涯
 當我們還是小青龍——陪伴80後長大的兒童電視
 關于港台流行音樂的童年回憶
 打口青年的殘缺記憶
第5章 學校生活
 這些絕不是小事一樁——80後校園生活剪影
 鉛筆盒
 暗流涌動的課堂
 李雷和韓梅梅的故事——80後對教材的重新解構
 80後寫作文
 小時候的節日——春游
 早戀和性教育
第6章 課余生活
 那些吹拉彈唱的日子——80後孩子的特長班
 舞蹈課
 學琴的孩子
 染色小雞和綠色的蠶寶寶——童年的養殖生活
 陶瓷小豬和鐵房子——80後小孩攢錢不容易
 我也曾是足球小將——關于足球的回憶
 與皮皮魯魯西西一起長大

2006年的春天,我在香港念大學。某晚我照例在天涯社區閑逛,看見一篇討論初中英語教科書的帖子,李雷和韓梅梅這兩個自從初中畢業就幾乎再也沒在我腦子里出現的人物,突然又回來了,一下子我回憶起好多當年上英語課和同桌以及前後座同學之間的趣事。我一直有寫博客的習慣,所以一時興起,就把當年瞎編亂造的李韓情事寫進了博客。當時那篇文章不僅寫了我們幻想的英語教科書中人物之間的關系,還寫了我的英語老師,以及我們班英語課上發生的搞笑事情。這篇博客文章不知被誰掐頭去尾地轉載了,轉來轉去,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忽然發現。這篇流行于各大網站論壇的帖子里部分內容,不就是我的那篇文字嗎?

2008年夏天,我大學畢業,收到了美國某所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在香港潮濕悶熱的天氣里,我像一只小螞蟻在學校、宿舍、各個政府機關和美國大使館間奔波,每天忙于畢業、準備各種文件、申請簽證、打包行李的雜事,又沉浸在離別傷感中不能自拔。有一天我的博客收到一條消息,一位自稱是《南方周末》報社記者的人,說在寫關于80後對英語教科書集體回憶的報道,在網上搜索後發現那個帖子的內容最早出現在我的博客上,想采訪我。我有些驚訝,問那位記者,這個李雷和韓梅梅的惡搞,都提升到“80後集體回憶”這個高度上來了?太夸張了吧?她說可不是嗎,李雷和韓梅梅現在可火了,還出了品牌,已經有T恤、文具、漫畫等產品了。

當時的我真沒想到報道出來後,影響還挺大的。因為提到了我的名字,我特意讓我媽買了10份《南方周末》,送給親戚朋友。大家紛紛表示,看不懂,不明白文章想表達什麼。這時,我才意識到,李雷和韓梅梅,只屬于我們80後,也只有我們懂。當年的那些紅封皮的課本,“五講四美好青年”的人物設定,一遍一遍根本不過腦子的“Iqow are you?I’m fine,and you?”的誦讀,同學之間根據課本的即興發揮和無聊樂子,甚至課本上的涂鴉,如今已經變成一種很難解釋清楚的東西,在觸動著80後共同的神經末梢。

這之後有挺多媒體和我聯系,話題也圍繞著李雷和韓梅梅,試圖挖掘這里面的深刻含義,甚至有記者打電話給我說,有專家評論,李雷和韓梅梅事件體現了80後當年的“性壓抑”。我說真扯淡,這專家一定是50後。

雖然我大學的第二專業是社會學,但我一直認為,很多事兒如果非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挖掘深度,不免有點做作和假學究。並不是任何事情都有深刻含義的。所以我開始抗拒媒體關于李雷和韓梅梅的一窩蜂似的炒作。那時我的博客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好幾條媒體發來的信息,但只有一條信息讓我真正興奮起來,當代中國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問我,能不能就著這股勁兒,寫一本關于80後集體回憶的書?

我平時雖愛寫寫讀讀,但自我感覺總沒正形,登不了大雅之堂。雖然自知沒能力寫書,可80後集體回憶這個題目,又深深吸引著我,每天不管手頭做什麼,腦子里總會不由自主想起小時候的各種事,回憶的閘門一打開,真是翻江倒海。可我對這本書還是很迷茫,80後集體回憶包括什麼?生活有這麼多層面,吃喝玩樂上學放學,如何一一涵蓋?中國這麼大,北京小孩兒喜歡的、愛玩的,上海小孩兒可能並無共鳴。80後這個概念又太模糊,1981年出生的和1989年出生的人,生活經歷大有不同。

掙扎了很久,我終于想明白了。我不想一一羅列80後吃過什麼、玩過什麼、看過什麼,網絡上總結80後集體回憶的帖子已經夠多了,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我也不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涵蓋所有的“全書”,或是一個具有深刻含義的經典,我只希望這本書,能從個體的角度,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個人經歷和情感。這種抒發是個體的,卻也許可以折射出一代人的光芒。如果讀者能從中找到一些共鳴,一分激動,一點樂子,或者想起一件遺忘多年的童年往事,就夠了。

除了自己醞釀動筆外,我開始聯絡朋友,向他們約稿,這些朋友里有做雜志的、做電視的,也有平時愛寫博客抒發感慨的文藝青年,有畫插畫的、搞金融的、學法律的、結構工程師以及待業青年,都是特平凡的人,沒一個專業寫作的。跟他們約稿是件有趣的事,最開始都推托,但經我撩撥提示後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了,個個眉飛色舞,大談童年趣事,共鳴的小火花噌噌直冒。講到最後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寫點兒什麼也說不過去,于是接下題目回家或愉快或痛苦地構思去了。這更讓我覺得,愛話當年、愛懷舊。是人類的本性。只是80後開始懷舊的年齡,似乎早了點兒。現在的80後,最大的30歲,最小的20歲,生活才剛剛展開,怎麼就開始回憶了呢?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