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柴室小品(丁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95283
盧前
釀出版
2011年8月10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釀文學
規格:平裝 / 232頁 / 12.5*18.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釀文學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書生辦報?死人辦報?: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鄧拓傳
私說三國人物:性格決定命運
流年影蹤
內
容
簡
介
人稱「江南才子」的盧前先生於一九四九年末至一九五一年初,為上海《大報》、《亦報》等刊物所撰寫的一系列小品文集結。他以信手拈來之筆,遍寫歷史故實、文人軼事、異域風情、戲劇雜談、鄉井時事等題材,充分展現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不忍其消逝而選擇用文字紀錄的深情,為盧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今日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領略他獨特的文學魅力,亦不妨將之視為一部生涯的斷代史,從中可考掘到作者和他那個時代心靈群象的光輝圖景。此書為丁集。
本書特色
1.作者學養豐富,又曾遍遊中國各地,故信手拈來的一則則小品皆生動、有趣。
2.此書題材包羅萬象,如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般,無所不寫,然自具章法。談歷史故實、文人軼事、異域風情、戲劇雜談、鄉井時事等。
作者簡介
盧前(1905-1951)
字冀野,江蘇南京人。人稱「江南才子」,為知名詩人、散曲家、劇作家、學者。師從吳梅、王伯沆、柳詒徵、李審言、陳中凡等。畢業後曾受聘於金陵大學、河南大學、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四川大學、中央大學等校講授文學與戲劇課程。亦長期主編《中央日報.泱泱副刊》,並主持編纂《南京文獻》二十六冊。
主要作品包括新詩集《春雨》、《綠簾》,小說集《三弦》,古典詩集《盧冀野詩抄》,詞集《中興鼓吹》,散曲集《飲虹樂府》,劇作《飲虹五種》、《女惆悵爨三種》、《楚鳳烈傳奇》,報導文學《丁乙間四記》、《新疆見聞》,以及譯作《五葉書》、《沙恭達羅》兩種等。學術著作則有:《中國戲劇概論》、《明清戲曲史》、《論曲絕句》、《讀曲小識》、《詞曲研究》、《散曲史》等。以及《何謂文學》、《近代中國文學講話》、《八股文小史》及《酒邊集》等散論。
盧前一生熱衷於保存、傳播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他搜集、整理、彙校並刊刻了大量的中國元明清三代的曲籍,經其整理出版者達數百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即《飲虹簃叢書》、《飲虹簃所刻曲》。
目
錄
盧冀野小傳
盧冀野與他的《柴室小品》
畫布
鐵工中的詩人
鏡聽
賭飯
呂洞賓考
輪船
唐寅〈妒花歌〉
三吳
薄葬
《康聖人演義》的作者
狀元黃思永
里與□
兩個太平天國的人
冶城的研究
傅善祥像的作者
《復活》讀後感(上)
《復活》讀後感(中)
《復活》讀後感(下)
柑的控訴
清文啟蒙
蜞螞跳井
捷報條
鬥惡霸的典型文字
李煜的書法
畫家李煜
韓愈的母與女
紅棗
學習辭典
捏造的□髯客
申江書院
談取名
牛骨髓
凍瘃
太平軍定都金陵
祀□
閒話《筆生花》(上)
閒話《筆生花》(下)
洪秀全的畫像
雕版與活字
地主二三事
十一號汽車
《金姬傳》
敖英的教子法
離合詩
法院作證記
蓴菜與鱸魚
兩種裘
談表字
讀者與書
橄欖
洗年殘
京花
答思郁疑
鴉頭考
呂百桌
小叫天故事(上)
小叫天故事(中)
小叫天故事(下)
談《香□集》發微
寒拾問答
三笑
筍
屠蘇考
般般醜
新春憶舊
談門符
走城頭
人的身長
記燈市
年飽
送西行考察古戲曲者(上)
送西行考察古戲曲者(下)
柳跖的訴文
座客譚戲
談豬悟能
薺
馮蒿庵佚事(上)
馮蒿庵佚事(下)
過雞鵝巷
紗燈
洞天福地
《牛雞野話》(一)
《牛雞野話》(二)
《牛雞野話》(三)
《牛雞野話》(四)
龜甲與發掘
哈咇國
傳印的故事
衵
元夜賞燈記
猜拳
花近老人軼事
忠王之孫李國卿
寄慰景深
里弄文獻
緣木求魚
笑匠陳全(上)
笑匠陳全(下)
兩朵紅蓮
三百八十四文
南唐二陵
玄奘傳
讀〈木棉庵〉
新中國唱千回
聲名狼藉
不肯改詩的貫休
花壇
日寇罪行紀實
笤帚
獨秀峰的題壁
趕社
我的抗日鬍鬚
歪曲的信義故事
怪招牌
焚書記
香娘辯
朱衣點
讀〈禁魂張〉
張伯苓的紙煙故事
認母記
少年都玄的一句話
「國歌」一公案
鄰婦生兒
新安天會
昇平署
今年的婦女節
錢婆留的俚歌
馬可波羅與古德諾
洪秀全的詩
蘇州的關羽塑像
猴盜的故事
六部
《拊掌錄》
梅曾亮家世考
太平軍的贊助人
小叫天故事補
談朱壽
石達開詩鈔
夜譚
靜園自述
袁寒雲的「八陽」
紅娘子
憶梅小記
趙南星的作品
娘媽會
痘俗
遯齋談瀛
紀念徐光啟
卓文君的丈夫
戢影述錄
僧格林沁之死
也談掌故
倭寇入侵史跡
奇計出賣
獨行留影記跋尾
邵力子談中山先生
元代所認識的朝鮮
朱達悟
疑塚
假洋鬼子
記漢濱讀易者
除三害的故事
慘廬記
金魚之葬
廁籌
木魚
廣德樓與鮮靈芝
劉師培軼事
女兒的生日
閒話《七俠五義》
遼陽之塔
金光明佛
江豚
排隊
二十五年前的小黑姑娘
讀帖
開弔
經常的笑聲
茶券的紙背
峨嵋新氣象
參觀太平天國展覽會記
三顆印
「大」的故事
楊花蘿蔔
過安亭
大風琴與太平軍
敘舊
吹鼓手的今昔
送瑛赴朝鮮
序
民間藝人袁缺唇
墨蹟
暴風驟雨
什麼葫蘆結什麼瓢
字簏
體罰
文廷式談文字改革
續清代學者像傳
曉晨擠舟圖記
馬在西北
開明二酒友
半山寺之春
名物的翻譯
難夫難婦
記陳家麟(上)
記陳家麟(下)
關於武訓(上)
關於武訓(中)
關於武訓(下)
張王的兩說
杭辛齋的易藏
改造博士(冀野遺作)
編後說明
序
序
盧冀野與他的《柴室小品》
現在結集出版的《柴室小品》一書(現分為甲、乙、丙丁、四集),是盧冀野先生為上海《大報》、《亦報》所寫的小文章的彙集。其中相當一部份文章,原是在《大報》上的一個「柴室小品」的專欄中發表的,故現以「柴室小品」名之。
一九四九年以後,盧冀野不得不離開在大學裡長期擔任的教職。算是為著家庭生計,或許也為著精神上的一種失落,便開始了「煮字療饑」。他先後或同時為若干報紙寫稿。從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始,他為南京的《新民報》寫了「金陵風物」和「續冶城話舊」等系列文章;又為上海《大報》、《亦報》等陸續寫了相當數量的小品;他甚至重操舊業,將年輕時決心放棄掉的寫作方式---小說,重新撿拾起來,寫起了章回小說。約略算起來,自四九年八月算起,至五一年四月去世,他在短短的一年八個月中,共寫了上千篇的小文章,三百五十期左右的章回小說,這裡還不包括此時所寫的若干詩、詞、曲。所以,如果除去北京之行及多次往返上海的時間,他每天得寫二三篇、三四篇才行。寫作之勤,令很多人驚歎。
這些小文章和章回小說,當然不是盧冀野先生生涯中的重要著作。但是在這兩份當時在大陸並不顯眼的街頭小報上,他以似乎信手拈來的方式,寫的這些小故實、文人軼事、異域風情、笑話趣語、鄉井時事、生活瑣屑等等,卻也不是他的敷衍之作。盧冀野對辦報並不陌生,他曾長期主編《中央日報》的「泱泱」副刊,還在大學講過新聞課程。所以細心的讀者可以注意到,他的這些小文章的選題、內容變換、文章節奏,甚至遣詞造句等,是花費了心力並以期適合當時最廣讀者群的口味的。總之,在這「失意」的這兩年中,他以往勤奮寫作的習慣並未改變,只是變換了寫作的領域。我的二姐夫何玉書先生曾告訴我,他還清楚記得,《大報》總編輯陳蝶衣先生為約稿事,曾來南京大板巷舊宅,拜訪過我的父親;我自己也依稀記得,有一次李清悚先生與一位我不認識的畫家,在書房裡與我父親一起對章回小說的插圖反覆推敲時的情景(李先生是父親摯友,年輕時就擅於繪畫,為我父親少年時的新詩集《春雨》做過插圖)。再就是,直到去世前,他因病重被送往醫院時,還為自己無法按期向這兩份報紙供稿而十分不安。所以說,他對當時的約稿與寫作,依然是非常認真的。
現在看這些文章,除了期望讀者從中感受閱讀的趣味、增加一點知識外,也可以將其視作盧冀野先生的一本不完整的「回憶錄」,或一本殘缺的「日記」;此時他的身體已很不好,也可看作他對自己寫作生涯的小結與身後的交代。有些小文章,也可視作為那一時期大陸社會生活的一種紀錄,等等。但是,顯然其中大部份都流露有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眷戀的感情。
至於《大報》、《亦報》這兩份報紙,它們都是一九四九年七月在上海創辦的小報。但為報紙撰供稿的人,卻有不少著名的報人與文人:張慧劍、張恨水、汪東、周作人、張愛玲、潘勤孟等等。不過在發行了大約僅僅二年半以後,《大報》就被併入了《亦報》;又過了半年左右,也就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的樣子,《亦報》又併入了《新民報》。自此時起,在幾十年中,大陸便不再有任何民營報紙了,大陸的報業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期。所以說《柴室小品》是成於大陸的一個相對寬鬆,又有點特殊的、短暫的時間。
我父親是一九五一年四月去世的。現在知道,兩報相繼被合併不久,陳蝶衣先生和張愛玲女士,也相繼離開了大陸。因此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他們三個人,在當時算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先後徹底離開了大陸的「文壇」和「報壇」,此為幸抑或不幸歟?
為便於讀者瞭解《柴室小品》一書的寫作時代與背景,特簡單說明如上。
盧佶
二○一一年春節於南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近代中國文學講話.散曲史:盧冀野論著兩種
2.
中國戲劇概論
3.
柴室小品(丙集)
4.
柴室小品(乙集)
5.
柴室小品(甲集)
6.
明清戲曲史(新版本)
7.
明清戲曲史(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