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誰是潘柳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46786
周文傑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人物誌系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物誌系列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海瑞的故事
納蘭成德
毛澤東祕錄(2版)
天才鑑定歷史檔案:十歲當官、七步成詩,古時候的資優神童到底有多狂?
曹雪芹的家族印記
內
容
簡
介
★ 華人唯一「潘柳黛」傳記 / 與張愛玲齊名,四○年代上海女作家 ★
1952年7月,張愛玲隻身到香港復學,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
張愛玲回答:「潘柳黛是誰?我不認識!」
朋友清楚張愛玲餘氣未消,馬上改換了話題……
雖失和於張愛玲,但活躍於各大報章雜誌的潘柳黛,是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知名作家、記者、主編和編劇,也是「上海四大才女」之中,最長壽、最幸福的一位。
上海四大才女之一.《退職夫人自傳》作者
邵氏經典電影《不了情》編劇.經典老歌《忘不了》真正填詞人
潘柳黛(1920年生)年表:
1940年代,上海文壇出現了四大才女──潘柳黛、張愛玲、關露、蘇青。
1948年,《退職夫人自傳》出版與蘇青名作《結婚十年》堪稱「雙璧」。
1949年上海政權易手;1950年潘柳黛孤身闖蕩香港,繼續賣文為生的征途。
1952年之後,出版《明星小傳》與《婦人之言》,並撰寫多部邵氏電影劇本。
1960~1970年代,成為香港知名記者、編劇和《嘉禾電影》雜誌副總編輯。
1980年代,繼續在各大報紙、雜誌開闢專欄;1988年移民澳洲墨爾本。
1990年代,持續出版書籍,並成為《維多利亞州老人福利指南》封面人物。
潘柳黛在新文學、新聞,以及電影事業之間的貢獻功不可沒;
她個性隨和、為人率真,相較於張愛玲,顯得更加多姿多采。
作者簡介
周文傑(ZHOU WEN JIE)
1930年11月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曾任南京市雨花台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教育管理學會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約科研員、《江蘇省教育誌》編輯;現任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監事、澳大利亞華人作家協會會員;現已定居澳洲。
曾於北京《新文學史料》、台灣《傳記文學》、澳洲《星島日報》等報刊發表人物傳記。出版有《文壇四才女——關露、潘柳黛、張愛玲、蘇青的曠世淒美的人生》一書,200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優秀婦女讀物獎,該書並獲上海文匯《讀書週報》推薦。2006年出版《歷史的履痕》(與郭存孝合著)。
目
錄
他
序
j才女 影響深遠
家道敗落 亂世新苗
就讀師範 雛鳳初嗚
漂泊南京 初嘗淒苦
「京報」就職 記者生涯
開闢信箱 指點迷津
短渡日本 上海成名
直言抒懷 聲援弱者
走進藝壇 訪荀慧生
活躍影界 贊顧蘭君
頌白玉薇 情深誼厚
玉薇北歸 柳黛黯然
座談影片 置評如箭
作家聚談 說古道今
重評文友 感慨良多
出言辛辣 失和愛玲
紀實報導 展示亂市
小報調侃 意在趣樂
舞熱帶蛇 做準新娘
結婚大喜 轟動滬上
婚禮貴賓 友情綿綿
新婚燕樂 抒文自樂
苦澀婚變 喜得愛女
抗戰勝利 多崗謀生
《退職夫人》一鳴驚人
孤身赴港 賣文為生
傳承影史 喜談白光
尖刻調侃 戲謔菁清
小生大亨 好評嚴俊
兩赴南洋 風情萬種
電影編劇 名揚香江
編《不了情》享譽五洲
客串演出 招獲好評
主持影刊 寓樂於教
吸引影迷 組織聯歡
鍾情林黛 心照神交
港影萬象 榮入邵氏
主編「嘉禾」贊李小龍
叫好金銓 影刊留痕
筆下生花 喝采燕妮
改編《迷惑》 尹氏上映
開闢專欄 為君解結
生性好強 也得罪人
翡翠園地 散文如花
香港筆會 榮任理事
支持控訴 代筆成卷
廣受好評 美文長存
重組家庭 痛失夫君
別離香江 移居澳洲
享受福利 頤養天年
婚戀指南 發人深思
入基督教 浮華消褪
採兒訪女 再現生平
斯人離世 餘音繞梁
後記
生平著作年表
參考書目
序
top
後記
我滿懷著對潘柳黛的敬意,飽含著對這位大姐的思念之情,根據平時了解的點點滴滴寫了多篇追思她的文章,先後發表在澳大利亞的《星島日報》、《華人日報》及《漢聲雜誌》上,另在中國《新文學史料》和台灣的《傳記文學》雜誌上,均簡略地介紹過她,2005年1月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壇四才女——關露、潘柳黛、蘇青、張愛玲的淒美人生》,以及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社出版了《歷史的履痕》(與郭存孝合著),在這兩本書中都簡要地介紹了潘柳黛的生平和成就,以寄託哀思。但是又深深地感到我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尚不能概括她長達六十年的多姿多彩的創作生涯的全貌。
由於時空跨越了七十個年頭,有些資料已經散失,有些仍在塵封中,因此我決定利用餘熱,沿著潘柳黛生前的主要足跡,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在中國南京、上海、在香港等地尋覓她散落在人間的作品。終於使塵封已久的她當年任記者時的採訪報導,及其創作的小說,散文,新詩和歌詞以及電影劇作等資料被發掘出來,有幸地得以讓一個真實的新文藝作家和傑出的女性主義作家潘柳黛回歸社會,從而填補了一段歷史的空白。
潘柳黛從1936年十六歲在北京中學生時,為世人留下她的獲獎處女作《賞月》為起點,到1997年七十七歲時,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留下他的宗教詩《父親頌》的封筆之作,在這漫長的六十一個春秋裡,她筆耕不輟,在新聞媒體、新文學和電影事業,及社會學領域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為此,我在書中引用了不少入了潘柳黛在不同時期,各種體裁的佳作,旨在讓讀者從原汁原味中了解她的人生觀,婚戀觀及其女性主義的本質。
最後要說的話,我首先要感謝潘柳黛女兒李茉莉,兒子蔣友威、蔣友文的支持和幫助;承蒙他們提供了珍貴資料和照片;感謝我的侄女呂邦慧為我尋覓了許多塵封資料;感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英語學院侯敏躍教授在百忙中為我查找資料;同時感謝我的老伴郭存孝研究員的支持和幫助。
限於水準、限於時間,尚有一些已知的潘柳黛作品,如1944年在上海時所寫《論胡蘭成論張愛玲》雜文,1945年所著之《搜腸集》,以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時的已刊作《路柳牆花》等,均未能尋到,我當須繼續努力。本書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2009年於墨爾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