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法國的確一直保有以飲食評論人文的傳統傾向,十九世紀著名美食家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1755-1826)就曾很直率地、用很不「外交」的語詞說過:「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誰!』」(Dis-moi ce que tu manges, je te dirai qui tu es.)順著這話,我們似乎也可以振振有辭地重複說:「告訴我你喝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誰!』」何況二○○五年七月四日,當時的法國總統席哈克與俄國總統普丁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會面時,甚至曾無心透露出他的「飲食價值」,狠狠地公開批評英國人,而引來外交上的軒然大波:「菜做得這麼糟的國家,我們實在不能信任它的國民……。」(On ne peut pas faire confiance ? des gens qui ont une cuisine aussi mauvaise…)
然而為了表達得更完整,也更委婉、更符合外交禮儀一點,筆者願意借用法國參議員Jo?l Garriaud-Maylam(1955-)的說法,來呈現這本書的基本精神:「文化資源?我們所生活的一切賦予意義,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有真正的生活。」(Les resources culturelles sont cela qui nous permettent de donner sens a ce que nous vivons – et, de ce fait meme, de le vivre vraiment.)
至於這些文字的創作目的,則不妨視為筆者?台法之間文化理解橋樑砌磚添石的小小舉動。
為什麼這麼說?二○○六年春天,法國《華人世界》(Monde chinois)雜誌曾對我做了一個專訪,當時編輯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問題:「作為一位曾在法國讀書與工作,特別是取得『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博士學位、曾擔任工程師的台灣外交官而言,您所想像法國與台灣之間互動交流的『橋樑』應該是什麼樣子?」
原來別人、原來法國人是這樣看我的:一名工程師,一名曾在法國留學、接受高等專業訓練、而現在代表台灣從事外交工作的「橋樑」工程師。如果工程訓練以及法國留學經驗對我發生了有意義的影響,那麼在當下工作裡,我也應該將這些影響的正面價值發揮出來──工程師一向高度務實,總企圖揭露表象、衝破迷霧,直接面對問題;另一方面,外交工作本質上則是雙向互動的,對外要說明政策、行銷台灣,對內則應該讓國人更瞭解外面世界的真實面貌,特別是深層的文化面貌,以避免因為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會。過去我曾基於工程師的訓練寫過幾本關於捷運文化與交通文化的書,這一次,這些集結成冊的文字則試著經由外交場合裡常見的葡萄酒元素,提供一個瞭解法國文化的有趣切面,或者這麼說,試著引發關於法國的一些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