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寫作已達25年的米爾頓目前仍擔任道瓊新聞社(Dow Jones News Service)、《柯瑞恩紐約商業》(Crain’s New York Business)的資深編輯,不定期為《華爾街日報歐洲版》(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的「與市場同步」專欄供稿,並為美國聖路易區聯邦準備銀行的新聞稿總主筆。曾獲密蘇里大學戴文波特商業和經濟類報導獎。
一九三八年,麥考雷(Frederick R. Macaulay)在討論債券市場、商品價格和股票價格的權威著作中,猛烈批評費雪(我的朋友麥考雷告訴我,凱因斯不值得他批評),嚴厲攻擊費雪的論說中當時還欠缺實證支持的部分。歷史統計中有太多不規則,無法讓麥考雷滿意。然而費雪對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利率的說法最後證明是對的,到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 年代,承平時期的通貨膨脹反而逐漸變成全球經濟的重大挑戰。
不過,債券市場本身仍然昏昏欲睡,一直到一九六○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五年,然後通貨膨脹開始從一年一%逐漸攀升到二%、超過二%、不久再攀越三%。到一九六八年,當通貨膨脹率達到四%,物價水準不再只是緩步上揚;到一九七○年,物價上漲年率已至六%。固定收益投資人終於開始了解情勢不妙。當長期公債殖利率隨著通貨膨脹率上揚時,債券的流通價格也進一步下跌。「充公券」(certificates of confiscation)之類的貶抑詞,很快成為形容債券的流行語。曾幾何時,債券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