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社區培力自1990年代開始使用,便被視為是一種理論且實務工作方法。聯合國並提出社區培力經理計畫,又蘇格蘭政府大力推行社區培力並設置專門組織推動社區培力的專業工作。社區培力方法被視為是當代社區發展政策的轉型,也是社區工作方法的專業化。臺灣雖也有不少計畫以社區培力為名,但常被廣泛用以指稱對社區的協助,並不指稱相對應的專業方法或特定的能力範圍。
臺灣的系統性社區培力,以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計畫為具體。雖然,衛生福利部也努力期待地方政府的培力中心可以發揮專業性的角色,但專業發展並不容易。在地方政府的社區培力中心運作中,逐步累積專業性的工作方法。就此而言,臺灣的社區培力方法在國際上具有相對領先的地位。
正如本書書名所呈現的《社區工作方法: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取向》,本書乃針對社區工作專業而寫,特別是為專業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所書寫,即本書作為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學系中社區工作教學的實務性教材。相信有經驗的教師或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本書的章節並不以3學分的課程規模而設計,本書僅安排10章,乃或因相對的實務發展資料尚相對有限,又筆者並不期待本書成為社區工作課程的第一教科書,乃將本書設計作為作者所著之《當代社區工作》乙書之配合用書。因此授課者或讀者可同時使用此二書,而作為相互補充使用,對於4學分的課程,則可以同時使用此二書,而3學分的課程則仍以《當代社區工作》為主,並以本書作為補充。事實上,《當代社區工作》是針對大二或大三學生所設計的教科書,以較規矩的方式編排各章節。本書前四章說明培力理論及相關理論性的議題,第5至第6章介紹培力專業活動的特性及實際的培力服務方法,最後幾章介紹培力組織及展望。
筆者期待自己在近10年的社區培力中心營運所累積的社區培力實務案例,可以透過本書出版的機會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而為專業發展有細緻化的累積。本書在第7、8章所使用的培力案設計,是筆者投入及經營彰化、臺南兩處培力中心的實際工作案例,透過本書提供到專業教育中,以期社工的社區教育可以超越理念論述或方案服務行政,而進入改變服務對象,即提升社區能力,走向專業服務。
特別是在臺灣的社會工作或社區工作中,「專業」似仍停留在規範性的期待與自我論述層面。對於專業者在執行專業活動所需要的工具、工作模式,以及進一步的專業訓練教材,仍處於低度開發情況。面對此等欠缺實況,仍少有專業教育者或實務工作者投入專業方法的發展,甚至在專業界內,對於這些工具、工作模式,乃至專業訓練教材�教案的發展方法仍欠缺範例,更談不上共識。但是,這些工作或工作方法卻是實現專業的必要關鍵。
不可否認的,這是社區領域中第一本實務性、案例性的教科書,然而其表現方式未必是學界所共識的。筆者期待藉此拋磚引玉,可以促使社工界出現更多具操作實務的教科書。
雖然,各案例都是筆者發想設計及指導社工夥伴執行的,筆者仍非常感謝歷年一起工作的社工夥伴、彰化縣政府社會處社區發展科及臺南市政府社會局人民團體科的行政夥伴,以及參與過這些培力設計的社區夥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驗證培力方法,為專業累積知識。
本書固然是為社工學系的學生所書寫的,但也歡迎其他投入社區領域之各種專業者共同運用,讓所有為社區、鄰里、部落進步而努力的人們,在社區培力的道路上,可以跨越論述與想像,進入系統性、邏輯性的行動與服務。
李易駿 謹誌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