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回應「台南400, 世界交陪」的這個呼召下,台灣建築師們得以藉由「2024 台南建築三年展仙台媒體中心特別展」這個以深度文化交流為名的盛宴,擴張自身境界地走向國際、邁向世界,或可視為台灣當代建築發展的里程碑。而台南市或可攜手仙台市共創以威尼斯雙年展為Role Model 的國際展演盛會來作為長期交流與合作的目標。
我們發現,百年前由柯比意所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機器(The house is machine for living)」這句以住宅為家的口號可能並不再那麼具有其創造性與生產性了,因為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家」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改變。
Reyner Banhamn 在「A home is not a house」中指出,所謂的家,指的是得已在任何時刻、創造出一個能夠針對任何特定需求提供服務、並且可持續重新轉換與改變的環境。因此這個展覽,提供了我們對一個全新歷史進程中、對於「家」的詮釋與留下全新註腳機會。
即便可以從「Home :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中得知「家(Home)」的荷蘭文“ham”或“hejm”,源自於古代北歐文字“heima”。理解到它不僅意指一種實體的「處所」,也含有一種較具抽象意義的「存在狀態」,進一步理解到「家」的意義即蘊含了「房子本身」與其內部的「眷屬」、有「居住」與「蔽護」的功能,也具備「擁有」及「愛戀」的意涵 。然而,若對照今天真實生活處境下,我們可以明白的是,作為一個家所需具備的各種素質,已經無法單純地被單純的一棟房子、一所住宅所囊括。亦即我們在夢中所構築的那個理想的「家」依然可以是我們獲得終極歸屬的應許之地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