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復返阿里山: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附贈立體眼鏡)

復返阿里山: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附贈立體眼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54381
黃同弘
蔚藍文化
2024年8月05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6267454381
  • 叢書系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280頁 / 21 x 29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化觀察


  • 自然科普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地形/地質











    第一本全面分析阿里山地區航空照片的影像專著

    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費時三年最新力作



    跨越八十年的俯瞰,遙測考古的意外發現

    跋涉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尋找被遺忘的路徑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合作,利用戰時美軍航空偵照、戰後空軍代辦農林航攝,以及林務局自辦航空攝影等影像檔案,窺看阿里山及周邊地區的歷時變化。



      鹿屈山考古調查隊四度入山,前進阿里山林場最北端的林內線與伐採區:完整踏查林鐵鹿屈山後線東西兩段,描繪鹿屈山聚落十處生活平臺,解開堀田式索道下部發送點與上部著點之謎,發現制動室水泥基座、水槽及其他水泥遺構,深入塔山線後段之字形折返式設計。



      本書是一場從歷史至現今,人地關係的探尋,環繞著林內線的發展與易軌,環繞著源於大阿里山地區的各條河流,尋覓林業聚點,從航照中窺看人們的到來與移動,包括兒玉聚落、東埔集材場、白雪村,在影像檔案中歷歷在目。



      曾經有伐木工、集材工、運材工、道班工、採樟與焗腦工人,以及他們的家眷,在這泛稱阿里山的廣大區域內共同生活,而後連根拔起、徹底離去。現在,我們要還原這數代阿里山人的時空地景,他們的生命與記憶所繫之處。



      ▌專業審訂

      雷鴻飛|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隨書附贈立體眼鏡

      本書封面採用立體像對,透過隨書附贈的紅藍立體眼鏡觀察,可清楚觀察阿里山匪籠一帶地形、辨識腰繞山間的塔山線孑遺線形。


     





    序章:觀看的起點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對臺偵照影像/1943-1945

    戰後初期美軍航拍影像/1947-1952

    農復會委託空軍代辦航攝影像/1954-1959

    臺灣省農林航測隊時期空軍代辦航攝/1959-1972

    林務局自辦航攝初始(照技隊沖洗)/1973-1976

    一九七六年後迄今航攝影像

    附錄:阿里山林業鐵路車站、林內線與周邊地名索引





    ?





    序文



      「你們先跨過封鎖線吧,我開始記錄軌跡。」王迦嵐開玩笑地說。克難坡前有公告標示前方林道無法通行,現場並有高山協作員拉設的登山攀繩橫阻。而在前一天的破碎地形中,頻繁的下切與陡上,調查隊已有一名傷員;熟悉林鐵物件的陳柏良只能留守基地,協助判斷回傳的影像。



      跨過攀繩不久,崩塌所致的岩屑錐上長滿高大芒草,隊員蔡世超以草刀開路續行,直至再無法推進為止。此時離調查點位一之一還有超過兩百公尺以上的直線距離,調查隊略微折返,選擇一植被狀態較易攀爬的陡坡上攀,直至約海拔兩千一百二十公尺處,蔡世超高喊:「上面有東西,找到了、找到了,快上來。」



      所有的沮喪與疑問終於釋懷。一月十八日上午十一點十八分,調查隊員逐一確認邊坡駁坎,人力開挖的山坡路塹、測量寬度。這條從一九三四年開築、一九三七年出材,約於三?年代末廢止的鹿屈山後線鐵路基,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應用歷史航照於林鐵孑遺判釋,此刻證明是可行的。



      展望調查點位一之一方向,所見的嚴重崩塌即是稍早前阻斷下方調查隊去路的原由,但往南望,通過一處溪溝後,相同海拔處還有一段路塹。權衡之下,我們選擇盡可能循等高線往南、往西通往一之二調查點位。這個決定事後帶來了一連串的驚喜,包括兩段路塹開挖、數段路基平臺、一處橋梁或護坡的木結構與騎馬釘殘留。來到銜接亞杉坪林道支線處,現場的地形與路塹開挖,可推論日治時期鐵軌循此鞍部連接稜線南北,且在通過鞍部後,分為東西兩股。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一日的空軍航照可以判釋,戰後鹿屈山卡車路通過鞍部北繞,至往西第二鞍部處、再折回接續美軍航照中可見的鹿屈山南麓本線林鐵線形。調查現場推論,鹿屈山卡車路即利用舊日林鐵路基構築;卡車路南折的現場有一加強磚造平房,從位置判斷,應為戰後鹿屈山西側新伐區的檢查哨。



      過調查點位一之二及卡車路南折路口,仍接續有鹿屈山後線平臺可辨,調查隊繼續循等高線前進,直至再遇溪溝崩塌。略為折返,我們不想從已知的克難坡下山,而是中途擇一較平緩山坡下切,或許能再有所獲,但也得祈禱坡底沒有芒草攔阻。



      「DAINIPPON BREWERY CO. LTD」(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 ???」(櫻花啤酒)、「臺灣專賣局」,熟悉日治時期山中生活物跡的王迦嵐,興奮地喊著發現的酒瓶的名字,或指著????飲料株式?社酒瓶上的帆船標誌要我們看。物跡出土數量的大增,使調查隊意識到附近可能有更重要的遺址。



      在迴繞的過程中,蔡世超先發現玻璃窗碎片、器皿破片、燈罩,王迦嵐尋找到「源馬??辛」空瓶,這阿里山一帶常見的日治時期生活調味漬物。最後,我們站在一處駁坎前,企圖釐清眼前平臺全貌。限於回程時間壓力,有大部分的地塊並未踏足初勘,但我們所見,可確認為一九三?年代鹿屈山後線林業生活據點遺址。



      ▎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了



      利用遙測考古所判釋的可能遺址,必須經由現地確認;而現地調查的過程中,也會推進從天空俯瞰所得。三月十六日,調查隊再度回到鹿屈山後線,於一之二點位後方草坡,發現殘留鐵軌物證,稍晚亦在亞杉坪林道支線發現鹿屈山本線鐵軌殘留,與集材用的鋼索夾下部構件。



      亞杉坪林道支線續行仍有崩塌,調查隊上攀烏松坑山稜線,再尋短稜下切至石鼓盤溪溪谷紮營。



      三月十七日,我們沿筆石溪與石鼓盤溪分水嶺主稜上攀,至塔山線(眠月線)後段預估軌路的海拔高程,因戰後的皆伐與坡面崩塌,現場已無法判斷。往西有巨岩阻擋,調查隊先往南尋找。



      九點十七分,調查隊發現塔山線後段軌路路塹及連續平臺,續往東南記錄可行之軌跡。連續路基遇一處溪溝中斷,溪溝前後皆發現疑似橋墩坑洞,對岸再度尋獲路基平臺,現場有大量生活物跡,包括燈泡、角鋼、磚頭、魚尾鈑、維修用地穴,判斷為可能為兼具設備、車輛維修,或是支援性工作的場地。



      沿軌路遺跡續往東行,至筆石溪流域一側中止,時為九點五十五分,中止處可見另一銳角交會之軌路路基,兩軌路間有月臺壘石,確認塔山線於此採用如第一分道或神木站的之字形折返設計。塔山線後段於三?年代末停用後,除筆石溪一側再有採伐,其他路段未有擾動,軌路旁排水溝渠仍清楚可見,周邊九十年前新造的柳杉與扁柏林,如今生長甚美。



      臺灣總督府囑託堀田蘇彌太,曾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號的《臺灣?山林》發表〈木炭???????動力???捲揚索道?實施?就?〉一文,其中提及塔山終點新設索道,而從美軍戰時航照中,可以判斷索道上部著點位址。循原路折返後,我們試圖往西北繞過巨岩,於十一點二十分成功抵達北坡平臺,即索道上部著點及周邊工作與生活區域。



      完整勘察後,判斷可分四層平臺,包括居住平臺、食堂遺構、索道上部著點平臺,及最頂層的制動室水泥基座、水槽及其他水泥遺構。下方現場可見鹿屈山伐採歷史中,最後一根未運走的檜木與臺車底座,在時光中靜臥至今。從制動室遺構與索道木架土臺坑洞的發現,並比對上述堀田蘇彌太一文,可確認現地所見為日後臺灣林業慣常使用的堀田式索道。



      除了推進判釋所得,現地調查也可能推翻原先從影像檔案俯瞰時所作的推測。最初我們循索道線形的可辨終點,規劃於石鼓盤溪左岸搜尋可能發送點遺跡;但現場所見腹地狹窄、地形上還有短稜與巨岩阻擋,堀田式索道的下部發送點,應是在線形延伸的右岸某處。



      第一次調查結束時,蔡世超曾遺憾地說,希望來日有機會再去到一之一點位。三月十八日,調查隊回程尋原路折返烏松坑山稜線,我突然想起此事,問:「你覺得什麼時候會再有機會,去到當初沒走到的一之一點位。」蔡世超答:「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了。」在行程最後一天的上午,調查隊再次變更路線,往北下切



      十時二十八分,調查隊成功於一之一點位,再次尋獲鹿屈山後線東段軌路路塹與連續平臺,以及雖傾倒但大體完整的集材主柱,周邊還搜尋到搬器或導索滑車的殘件,包括卸扣與滑輪;該日中午,調查隊亦三度回到鹿屈山後線林業生活據點遺址,並完成三處居住平臺的初步測量描繪。



      第二次調查結束,調查隊依所見現地地形與路線延展可能性重新討論,我則重新執行航照判釋,終於於右岸的眠月下線上方,看見鹿屈山本線的起點,以及銜接塔山線(眠月線)終點的索道發送點平臺。



      經過八個月的寫作或各自忙碌的生活,十一月十九日,調查隊再次從烏松坑山稜線下切,而後抵達索道發送點,現場發現水泥基座、臺車殘件、鋼軌、轉轍器、捲胴地穴,以及近一百二十公尺的鹿屈山本線起點路基,包括一段橋梁遺構。但第三次調查的最大收穫是,十八日與二十日,在戰後美軍航照可判釋的鹿屈山本線終點一帶,也是調查隊的營地下方,我們先後發現並測繪十個生活平臺,最寬大者長三十五公尺,爐灶、排水溝、殘留建築資材、鍋碗匙盆,各式生活物跡的數量與完整性,數倍於第一次調查時發現的後線據點。



      鹿屈山聚落被兩條溪溝分割為南北三處、上下錯落,彼此間有步道連接,北區平臺可以西望嘉義平原、南望塔山,而從南區上層平臺還可以遠眺松山及其後的玉山。終於完成任務的鹿屈山考古調查隊隊員們,想像並討論著,三?年代曾有數百人在此遙望新高山之地,勞動與生活。那是阿里山林業最高峰的時代,黃昏的魔幻時刻,人們將會看見石鼓盤溪另一側的眠月與大瀧溪升起炊煙,燈火漸次點亮了山稜與溪溝。



      在本書出版前,調查隊已進行四次遙測考古現地調查。我們並不知曉,未來還會有多少回的入山,還會釐清或推翻多少;但或有一日,終有人可以補完阿里山林鐵的未竟之圖。




    其 他 著 作
    1.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2.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3. 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