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20 ppm,
全球升溫約1.1°C∼1.2°C的現在,
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
挑戰與機會同時擺在我們面前,
需要採取快速有效的氣候行動!
?
面對氣候緊急時代,世界各國終於定調:以2050年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為目標。相較於10年或20年前,科學共識、政治決心、資本市場都更能夠支持我們規劃與執行任何減緩或調適作為。
?
氣候變遷的特性就是「全面性」,沒有人是局外人。減緩與調適是正視地球氣候失調的兩大行動總綱,採取減緩作為可以避免氣候變遷發生或惡化,力求減少碳排放是關鍵;同時,提升具備風險管理思維的韌性調適,將有助於儘早回復到原先的生活狀態,讓長期風險降得更低。為了不讓淨零排放目標失敗,建議廣納各世代、族群與不同屬性的利害關係人的意見與想法,讓氣候解決方案更具創意、更與時俱進、更能落實。
?
本書作者台師大環教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長期深耕鑽研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等議題,是第一線的環境教育者,也曾在政府核心部門參與氣候政策規劃,透徹瞭解來龍去脈,因此他坦言:想要在2030年到2050年降到零碳排放,難度之大、前所未有,關鍵在於政府的政策與行動,加上企業的響應與轉型之外,還必須要有現在還不存在或不成熟的創新技術或機制,打破舊思維的顛覆式創新,例如能源使用型態與模式的完全改變、運輸與運具搭配的全新模式、網路概念的跨代、農業與食物的智慧化,甚至國家與區域界限的重新框架……,就會看見不一樣的機會。
?
此外,我們需要隨時自我檢視與反思,科學共識是否遭受一些利益團體的刻意破壞、政治決心是否淪為口號而無法實踐、資本市場扭曲調適資金需求的狀況是否持續?國際、國家、地方、社區各層次的調適工作都需要有效,且是正面的效果,才能累積加成為全球的整體績效。
?
希望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C°,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若這門檻未能守住,下一個「終極門檻」就是升溫2°C。這一切關係著是否我們會進入「地球2.0」?!機會之窗正在快速關閉中。
?
?
本書特色
?
1.綜觀全局!正確且迅速掌握氣候變遷的首選必讀工具書
氣候變遷正以全面、緊急、不可逆、不確定等方式加速影響我們的生活,更進一步衝擊我們根本的生存,深深影響人類的永續發展。本書是環境教育專家葉欣誠教授為台灣你我而寫的第三本抗暖化科普著作,以精闢洗鍊的文字,搭配近百幅彩色圖解表格,不論是學生、NGO、企業、政府公部門相關者,以及高度關心暖化的你,都可以從中獲得強而有力的的思考方向與行動指引。
2.警醒台灣!與國際氣候變遷政策同步
從近年氣候變遷議題在國際社會中的演變,就可以充分理解,氣候變遷真正的決策力量是國際政治與金融投資。過去30多年來,「氣候變遷跨國小組」(IPCC)的報告就像是為地球氣候而寫的「體檢報告」,但2021年卻是一份「地球病危通知單」!為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各界消除猶豫和遲緩,選擇肯定事實和積極合作行動提供了臨門一腳的動機。幸好在2022年11月止,捲動國際政治力一起改變,約有140個國家宣布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涵蓋全球約8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台灣也跟進宣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透過政策規劃,力行深度減碳與綠色轉型。
?
3.氣候經濟學!啟動全球綠色投資,呼籲企業低碳轉型穩站先機
2050淨零排放是一種全球低碳轉型革命,當掌握資本的銀行等,選擇將資金投入到綠色企業→不僅可以讓企業本身變得更氣候友善→就會致力創造綠色商品→創造就業機會→改善經濟商業的環境→讓整個世界有更多成長空間,形成「綠色加乘」的正回饋循環效應,使經濟、社會和環境同時受益。
?
當更多企業投入改變我們的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就能越快營造社會與環境翻轉式的改變。書中分享還當企業低碳轉型,如何因為去碳化而帶來營收增益;當選擇韌性調適之後,為何能夠成為暖化世界的領先者;甚至,讓企業主知道,其實優秀人才也嚮往低碳產業。另外,提供值得參考的企業典範,以及企業如何避免在氣候方案中落入漂綠爭議等等。總之,對於企業而言,行動愈快、轉型愈快,未來的存活與發展機會愈大。
?
4.知行不合一?深度剖析地球公民為什麼配合低?
根據環境心理學研究指出,「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的日常活動要為一場全球災難負責……。」為了避免承認這種關聯性產生的痛苦和內疚感,人們會傾向於改變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而不是改變他們的習慣,因為這是一種心理上更容易應對壓力的方式。書中提出氣候心理學家波的建言,建議將氣候行動轉化為「更簡單的行動」,藉由良好的制度政策設計,引導人們自然地產生永續行為。
?
5.撥亂反正!破迷似是而非的暖化迷思,更新氣候變遷新知
破除節能減碳的迷思:只要提末世災情,就以必提「要節能減碳」做為結論,化約歸因、跳躍思考、狹窄視角這些邏輯上的謬誤經常發生。畢竟氣候變遷成因與後續衝擊之間的關係錯綜深遠,而且何種「節能減碳」的策略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目標,都比我們直觀的想像更複雜。
?
破除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的迷思: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經常混用,但事實上意義不同。「碳中和」可以透過透買碳信用抵換,重點在鼓勵減量而非真實減量,簡單來說是管理帳面上的零碳排放。「淨零排放」僅能使用能夠真實將溫室氣體從大氣中移除的方法產生者,策略包括譬如:種樹(碳匯)、碳捕捉與封存等物理上真實的零碳排放。